餐饮行业没有千亿市值的超级巨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8年3月5日讯】上次我们说到新零售的战役会在2018年进入高潮,基于线上流量红利吃完,获客成本大幅抬高,电商必须反攻线下。因此,那些线下位于关键位置上的便利店、连锁大卖场、甚至连锁鞋店,都成了最有价值的兵家必争之地。
他们是实体经济末端真正敏感又富有活力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用物流或外卖的方式与线上进行连接,谁能率先完成整个体系,谁就能在未来的新零售之战中,取得重要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零售企业千亿市值的公司中美两国遍地都是,但是今天我们想谈另一个角度,餐饮行业有没有这种超级巨头呢?
我们来算笔账吧,假如每个人每顿饭10块钱,一天30,一年接近1万。那么14亿人口,中国餐饮市场就是一个至少14万亿规模的市场,当然,真实规模肯定远大于14万亿。
行业规律显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集中度提高的发展趋势,就是所谓的以龙为首,领导企业能占据行业30%甚至更多的份额。
我们假设有一家餐饮企业能做到10%的份额,那么一年它就是1.4万亿的营收。餐饮行业平均利润率在10%,那么这就是1400亿的年净利润。
资本市场给它20倍估值,一家2.8万亿市值的餐饮企业就诞生了,这是比肩BAT的规模啊!可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做到。甚至如果能做到1%的市场份额这就是一家2800亿市值的公司,但是对不起,也没有,中餐行业中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企业!
请问餐饮和零售一街之隔,为什么零售行业全是巨头林里,但是餐饮全是小而美呢?
你马上会联想到麦当劳,怎么能说餐饮不大不赚钱呢?
麦当劳不算,首先我们说的是中国餐饮,麦当劳是美国公司。其次,大家现在都已经知道了,麦当劳本质上是一家房地产公司。
麦当劳财报做过披露,它50%的收益来自土地出租,它是先买地,然后租给加盟商,同时它还要收加盟费和品牌授权费,扣除所有这些,它卖食物在营收中占比可能30%都不到,从商业模式上,它不是一家饭店。
之所以餐厅难出大企业,首先最关键的,这是一个没有护城河的行业。人们可能又会说,我有护城河啊,你看,我有品牌,我是差异化的啊。问题就在这,你有差异化,你不能阻止别人也有差异化;你有品牌,你不能阻止别人定位一个更稳准狠的品牌。
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壁垒的行业,激烈的竞争让最好的餐饮企业也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年,最后在不断变化的潮流和成本压力下,沦为一个卖大路货食品的公司。
曾经有餐饮业的老炮一阵见血的指出:口味是餐饮业最重要的护城河!这话一听,惊为天人,堪称真理。但是事实上,口味并不能构成餐厅的护城河,因为口味是一个非标准化的东西,千人千面。
哪怕鸭脖子,这么一个看起来标准化的东西,周黑鸭和绝味都各有一批拥趸,口味之争至今难解难分,无法评判,更不用说无比复杂的花式中餐了。
于是,这就说到了最核心的关键,中餐是一个高度非标准化的东西,它极其依赖顶级厨师的个人厨艺以及配料和火候的艺术。这些非标的存在,使得这个服务无法规模化扩张,没有扩张和复制,就不可能做大。同样道理,顶级的意大利餐厅和法国餐厅也很难做大。
这个标准的反面,我们看到另一个有趣的案例,2016年中国餐饮行业白皮书,品类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是火锅。火锅店确实很多做大了,本质就是因为它不需要厨师,中央厨房、配料、物流几个环节搭建完毕,它就成了一个标准化的东西。
在商业世界中能真正做大的企业都是高度标准化的,标准化意味着可扩张、可复制,这是做大的必要条件。
由此,我们在观察餐饮行业时,发现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判断标准来对标准化进行检测:你去看它是否能做外卖。如果它可以做外卖,就说明它符合标准化的条件,它就可复制,可扩张;其次,外卖可能大大提高餐厅门店的天花板。
最后总结,投资的本质是盯紧企业,而非盯住市场。投资的奥秘,在这些生意经中,而非高抛低吸的博弈炒作中。愿各位与实体经济、优秀企业一起共同成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