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忧国忧民,心系苍生――为官楷模范仲淹

 2018-01-05 09: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光彩照人的名言。这两句名言,已成为“中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的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佑四年(1052)。他是唐朝宰相杜履冰的后代,其父范墉,曾任宁武军节度使掌书记。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随母亲改嫁,过着贫寒孤苦的生活。少年时的范仲淹尽管家境贫寒,但胸有大志,学习刻苦。有人看他终年吃粥,生活清苦,给他送来美食。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变质,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向对方长揖,致歉,从容说明:“我已安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功夫不负苦心人。”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早已滚瓜烂熟,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八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从政生涯。范仲淹面临国家多事之秋,天灾人祸不断。“国乱如麻,心忧天下”的范仲淹,为政持秉忠厚,所至有恩于民。

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任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东台县附近)盐仓监官。他很快发现,当地年久失修的海堤,已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遭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均蒙受损失。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工程开始不久,数万民夫却遇上了夹雪的暴风和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在挫折面前,部分官员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都,朝臣们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尽管其他官员张惶失措,兵民纷纷惊避,而范仲淹,在风急浪高中,屹立不动!在他的影响下,官员情绪渐渐稳定,治堰工程全面复工。不久,一条绵延数十里的长堤,便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生产及百姓的生命财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因受灾而流浪外地的百姓,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捍海长堤叫做“范公坝”,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景佑元年,范仲淹任苏州知州,苏州发大水,民田不能耕种。他带领百姓疏凿了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解除了苏南水患,又为民造了福。

范仲淹是位博学之士,他通晓《六经》,长于《易经》,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求正是非,他手持经典为他们讲解,不知疲倦。每当他激动地谈论起天下大事时,就奋不顾身。从四面八方前来专意向他求教问业的人络绎不绝,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前来求学的四方游士,而自己的几个孩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他却处之泰然。

有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他,范仲淹即刻送给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乞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这样你能安心治学吗?”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孙秀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徕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个杰出的人,岂不湮没沉沦?”

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邯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的许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当时士大夫间,注意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也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

早在范仲淹因母去世,服丧期间,晏殊听说范仲淹的名声,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就上书朝廷。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和不守本分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和慰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及至服丧期满,晏殊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室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这就使他有机会经常见到皇帝,耳闻目睹朝廷机密,此乃飞黄腾达的极好机遇。但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了上层社会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宋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项军政大事,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把持,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于是他奏上章疏,批评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但在朝廷上,天子和百官站在一起,朝南礼拜太后,不可成为后世的礼法。”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极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不该如此轻狂。可是,素来敬重晏殊的范仲淹,此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辩:“我正因为受了您的举荐,才常怕不能尽职,让你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使得晏殊无言以对。回到家中,范仲淹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要求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对范仲淹的几次上疏,朝廷始终保持缄默。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离京,调任河中府通判。秘阁的僚友们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当时,朝廷为建造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说:“昭应宫、寿宁宫,毁于火灾,上天的惩戒,刚过去不久。如今又大兴土木,破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事情。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又说:“受到恩宠的人,多由皇宫里直接降敕授官,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三年过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皇帝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他专门做评论朝事的言官——右司谏。这时上疏议论国事的臣僚们,大多揭露章献太后听政时的问题。范仲淹说:“太后接受先帝的遗命,调理保护陛下十几年,应该遮掩她的细小过错,以成全太后的德誉。”仁宗因此诏谕朝廷内外,不要每次都谈论太后听政时的情形。当初,章献太后立下遗诏以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与政策的制订和讨论军国大事。范仲淹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保育皇帝有功而代皇帝立太后的。如今一位太后去世,又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怀疑陛下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扶助了。”这时,干旱和蝗灾正蔓延山东半岛和淮河、长江流域,范仲淹请求朝廷赶快派遣使臣,前往灾区巡视。可是一时没有得到回答,他便当面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悚然惭悟!便派范仲淹去赈灾安抚。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过分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了折役茶、丁口盐钱。他归来时,还带回了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菜,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

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初靠讨好刘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他的狡诈行径,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吕夷简的宰相职务一度被罢免。但此人根深蒂固,不久又重登相位,借仁宗的家庭纠纷,企图废掉郭后,并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率令官、御史,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他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争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声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人言!”眼看无济于事,准备第二天早朝之后,留下百官,当众与吕相(吕夷简)争论。不料次日凌晨,范仲淹刚到待漏院,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适江外,并催促即刻离京。此次至城郊送别者,已为数不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过了几年,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苏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仍执掌朝政,他广开后门,滥用私人,使朝政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吕夷简的用人为私,提出尖锐抨击。吕夷简也不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驳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毕竟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范仲淹被剥夺待制职衔,第三次被眨,差点死于岭南。

这次到都门外送行的,更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抱病载酒,前来送行,并称赞:“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范仲淹笑着说:“仲淹我,前后已经‘三次光耀’了。下次如再送我时,请备一只羊,作为祭品吧!”范仲淹刚直不阿,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

(事据《渊鉴类函》)

来源:看中国来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