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发奋笃行的白居易(图)

---《谈人生之悟》系列文章之九

 2017-11-30 00: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唐宣宗李忱(chen)有诗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平名居易,造化元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chuang)然”。这是当时皇帝悼念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字乐天。他是唐朝与杜甫,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祖籍山西太原,公元772年生于河南新郑,公元846年卒于洛阳,曾在皇宫为官。晚年笃信佛教。去世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白居易的幼年正值战乱时期,其父在徐州做官时,把他的家眷接到宿州符离安居,他在童年时就聪颖过人,有资料记载他在五六岁时学作诗,九岁熟悉音韵,十五六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守志不移。由于刻苦读书,致使口舌生疮,手肘成胝(音zhi,即胼胝,俗称膙子),年轻时头发就白了。

白居易和曾经在朝为相的元稹,同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创始人,他们也是朋友。至今流传于世的《白氏长庆集》(《白氏文集》),就是元祯给编辑出书的,当时此文集收入他的诗文共有3800篇,75卷,经过时代变迁,战乱,流传至今的是南宋时的刻本,71卷,共有3000篇诗文。

白居易的名著,还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在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八年(802年)与元祯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二人从此交为挚友。在806年他24岁时及第做官,任熬厔(今西安周至县)县尉,曾朋友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从仙游寺归途,三人为杨贵妃的故事所感动,王质夫鼓励他写长诗记载这一段传奇,于是他创作了《长恨歌》,而陈鸿也写了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诗的一开头,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从重色说起,整个故事情节就是乐极生悲,安史之乱使这一对情人生死离别,最后以悲剧结局。白居易在这篇长诗中既写了美又写了恶。所以唐代士人评说“甚美必甚恶”。

顺便提及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的离宫华清宫,就在今日西安临潼骊山脚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去参观时还有“贵妃池”“华清池”等遗迹。近代史上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活捉蒋介石时,蒋介石当时就住在此地,他住在山上的“五间厅”至今仍在。

808年白居易在皇宫担任左拾遗,这是个专为给皇帝当参谋的职务,古时也叫谏诤之官。他的文才得到宪宗皇帝赏识,于是他借职务之便针砭(bian)时弊,崇善抑恶,也就是说,用进谏揭露社会弊端,不良风气,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他就用谏纸直言进谏皇帝,而难于明言的,他就用作讽喻诗歌的方式,给喜爱诗歌的皇帝看,因此他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他的上书,言事也多被皇帝采纳。他曾有句名言“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他的文章是应时代需要而作,诗歌也是为了适应讽喻时弊之事,为进谏而作。

他的诗歌体裁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音调和谐,描绘形象生动,也为世人喜爱。前面唐宣宗诗中说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说他的《长恨歌》连小孩都能吟唱,他的《琵琶行》连唐朝周边的民族都能唱。“文章已满行人耳”就证明了他的文章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白居易曾说过:“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常痛诗道崩坏,忽忽奋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这番话,既说了他对杜甫诗成就的评价,也说出了他自己废食忘寝奋发为振兴诗坛的努力。白居易他还说自己作诗“但伤民而痛,不识时忌讳”,“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由此可见他对百姓的疾苦多么同情,为了向皇帝反映黎民百姓的疾苦,为了尽忠而不顾犯忌讳,他为表忠和义而动情,而伤心流泪。他写的讽喻诗意激而言质,共有讽喻诗作150首。

他的讽刺诗也得罪了权贵,因此遭人诽谤,在815年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刺史。三年后他三弟白行简到江州,兄弟二人逆江而上游览长江,在黄牛峡遇到元祯,那里有三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于是三人同游,曾在江边的一个岩洞休息。后人将此洞称为“三游洞”。此洞在湖北宜昌附近,笔者曾在七十年代后期去过那里,当初附近水边还有张飞擂鼓处和庙宇等古迹。但是在中共修建三门峡水库以后,“三游洞”连同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都被淹没在水下了,现在连地名都改为三峡市了。

819年白居易调到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任刺史,转年又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后又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gao),后又加官朝散大夫,官阶为五品。822年他自己请求到京外任职,于是做了杭州刺史。825年转任苏州刺史,第二年因病去职,与刘禹锡同游扬州,楚州。829年他又被唐穆宗召回长安,任秘书监,这是个三品官。

前面说了他在晚年笃信佛教。洛阳的香山寺就是他常去礼拜的地方,所以他又号香山居士。

大家知道,佛家以善为本。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就为民造福。他在任内为除水患,曾主持修筑西湖堤坝,疏浚六口古井。他从杭州离任时还为后来接任的官员留下一笔钱,作为防灾应急基金。他离任时民众挥泪与他送行。他的《忆江南》诗就是在他杭州离任后写的。831年末他的好友元祯去世了,转年他为元祯撰写墓志铭,元家给了他一笔五六十万钱的“润笔费”(类似于现在的稿费),这笔钱他全数布施给了洛阳香山寺。他还在73岁时,在任期内出资开挖龙门石滩,疏通航道,以利航运。这些都是他“达则济天下”儒家思想的体现。白居易去世以后葬在洛阳龙门东山,即今龙门石窟附近,幕后是琵琶峰。他曾有诗曰:“门前常流水,墙上多秀树,竹径绕河池,萦回百余步”。他的墓园就是按照此诗设计建造。

有人说,白居易晚年的作品没有年轻时的作品锋芒毕露,由此说他是退而独善其身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白居易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皈依佛门之前,他是以儒教为行为准则,儒教教人做学问可以概括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几个部分以笃行最为重要,笃行就是实践。博学是审问慎思的基础,只有审问慎思,才能做到明辨。会明辨是非,而不笃行,也是枉然。他正是在儒教指导下发奋笃行成才的。白居易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生活,已经皈依了佛教,他仍爱好藏书读书,他家建有藏书楼名曰“池北书库”,他在此曾编写《白氏六帖》,这是部词语佳句书。佛家讲究修身养性,修善心在诗文中流露的就是慈悲,是对人民对大自然的爱,这善和爱在他晚年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他的诗《感兴二首》“凶吉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句,就是他自己修行的体验,在诗中他劝世人要放淡名利。

白居易的诗作名篇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五言律诗也被广为传颂,诗句既美又有哲理性。不妨抄录与下,作为本文的结尾,借以表达后人对这位唐代伟大诗人的悼念: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为准备应试而作的。借此诗之意境,我想再多说两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被中共倡导的马列主义摧残破坏多年,几近枯萎。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看到,海外华人,正在为恢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比如美国纽约神韵艺术团成立多年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其高水平高质量的文艺节目,受到了各国政界和人民的高度评价。我还看到中国大陆,近几年来,又有民间团体在为恢复传统文化做努力,2000年前后,有些儒家经典书籍已经开禁,也有的政府官员赞同恢复传统道德,因为儒,释,道三教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要人的良心未泯灭,就可以唤起人们良知,在倡导传统道德的同时,逐渐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此乃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春风也。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