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人辞旧迎新必要祭祀,五谷丰登为天之厚赐,所以要祭天祀神以报之。(网络图片)
辞旧迎新祭祀忙,迎来送往道吉祥。还忆我乡太平世,新元更祈万年长。
自知天地始,我乡人即知祭天祀地,自知四时起,我乡人即知辞旧迎新。旧年岁尾叫大年三十,三十之夜是为除夕,除夕守岁,彻夜不眠,熬到东方既白,即是新年岁首大年初一。此新旧交替之时,万象更新之辰,能不尤其隆重。
乡人辞旧迎新必要祭祀。盖如《汉书》所载“报诸鬼神古圣贤有功于民者”。所谓鬼,先祖之谓也。此外,祭祀又与农事有关。盖“年”之为字,本义即是谷熟。称岁为年,即取禾一熟之意。《谷梁传》曰:“五谷皆孰为有年。五谷皆大孰为大有年。”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五谷丰登实为天之厚赐,所以要祭天祀神以报之。故而,今日种种过年之俗,皆源于上古的年终大祭。
乡人岁终腊祭极为盛大,若彼周代豳地,父老祭祖每“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那样的场面,尽是红火与兴旺。春秋之世子贡观蜡竟用“一国之人皆若狂”来形容彼时盛况,而孔夫子听罢,不仅不怪“国人之狂”,反倒说观蜡之乐非子贡所知。可见此上古年俗,其义大矣。吏民纵饮,举国若狂,大抵一年之盛,一国之盛全在此时。所以,腊祭为国之大事,反之,说“不腊”,那几乎可以代指亡国之意。而腊祭之俗传至后世,即演成腊八、小年、大年、乃至正旦一系列之敬神祭祖之活动。
乡人过年之盛大,不只在于场面隆重,还在于时间之长。狭义者,自腊月二十三小年始,至正月十五上元日皆为过年。广义者,则自腊月初八始,一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过年结束。
其初腊祭之日并不固定,后因天子蜡祭八神,遂将蜡日是定为腊月初八,此腊八之由来。故而乡人于腊日合五谷杂粮造粥,称之为腊八粥,亦源于腊祭八神之意。此外,驱疫亦是腊日活动之一。荆楚之地,村人于腊日戴面具,扮作金刚力士,皆击细腰鼓,以驱邪除疫。故有俗谚“腊鼓鸣,春草生”,此之谓也。
腊八之后,又一重要吉日即是小年,多在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又名祭灶节。所祭者,灶君也。这大抵又与民以食为天有关。不过,亦有说灶君之祭,始自我乡汉世。汉宣帝时,有阴子方者,为人至孝且仁,一次腊日清晨造饭,见到灶君现身,遂以黄羊祀灶君,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此黄羊祭灶的典故,遂成后世祭灶之俗。想来祭灶至富,当在仁孝,非在黄羊,故而乡人年年祭灶,亦非只求富贵,亦在警世自醒。
此外,又有说,灶君每于年终要回天面见玉皇,禀报每户人家德行过失,这大抵是源于《抱朴子・微旨》所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于是家家要祭祀灶君,后世更供以糖瓜,祈灶君多为美言,少说过失。此说虽近荒诞,不过,乡人却代代供糖瓜,乐此不疲,大抵是由于这些说法,颇有喜气,何况吃上一颗灶糖,更为岁暮年初平添一味甘甜,至于为何要吃灶糖,谁又管它许多呢。
而我乡唐宋之世,祭灶之供极尽丰盛。譬如宋人范成大作《祭灶词》有云“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而备下这一席盛宴,就是为了“送君醉饱登天门”。想来,大抵是日日饱享人间烟火,久之,这灶君形象在文人笔下,遂成了与民同乐的醉神仙。
中国人过年有许多特殊的习俗,正月十四是王母娘娘的诞辰。(网络图片)
小年之后,就是大年三十,三十之夜,即是新旧两岁交接的除夕,所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而除夕之种种习俗,皆意在除旧布新,消灾祈福。屋舍院落皆要扫除一新,壁上贴年画,窗上贴窗花,门上贴门神。
而门神亦有不同,唐世以前,乡人多贴天师钟馗,亦有贴神荼、郁垒。后来太宗夜不安枕,闻听户外鬼哭,大将秦叔宝与尉迟恭自告奋勇,为太宗镇守宫门。自是而后再无鬼怪作祟。想来秦叔宝与尉迟恭当是武灵临凡,故有此神异。而乡人亦争相图二将军之像,贴于门上,秦叔宝与尉迟恭始为门神。
此外,又有贴福字,贴春联,放爆竹。恰如我乡宋世王安石写《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种种年俗之中,最隆重者,当属吃年夜饭。年饭之前,先专设一桌,用于祭祖接神,名为天地桌。案上供奉极丰,有鱼肉菜肴,点心果品,菜肴皆盛以高碗,以象钟鸣鼎食之意。由一家之长带领家人跪拜祷祝,是谓接神。之后,全家欢聚一堂,共享年夜饭。年饭菜肴甚是讲究。冷热荤素样样皆有,此外,必有鱼,且鱼不可食尽,以象年年有余。又必有年糕,以象年年高。一家人从掌灯时分入席,豪嚼,纵饮,闲话,叙旧,一直吃到深夜,所以要吃得这么久,亦是为了守岁,也叫熬年。盖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旧岁新年之交仅在今宵一刻,能不恭送敬迎,一丝不敢疏忽。
熬到天明,便已是新年之元、新春之元、正月之元的“三元”之晨了,乡人彼此拜年,先拜长辈,再拜平辈,小辈拜年,还有压岁钱可得。之后,推门开户,先放爆竹,此谓“开门炮仗”,以取开门大吉之意。爆竹声息,满地碎红,灿若云锦,是为“满堂红”。之后,出得门去,走街穿巷,谒亲访友,贺新年,道吉祥,家家瑞气,户户春光。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