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生,从小学习古文。古文语法很少,承载的内涵大,所以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解读古文,往往会有失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现代人的古文解读方式都是不准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一下现代白话文与古文的根本区别,现代文与古文有两大区别:
区别一:语法不同
现代文语法多,死板,像笼子一样,将现代文固定死了,所以能承载的内涵变小了。古文语法很少,非常自由,随意而用,所以承载的内涵大。
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律、法则,是限制语言的,将语言秩序化的。没有语法不行,没有语法那就形不成词,组不成句,更成不了文章。没有语法,无法表达,所以必须有语法。那古文与今文的语法差异在哪呢?
一、多重法则
打个比方:法律是限制人的言行的。唯有在人心生恶,要做坏事的时候,才需要法律。
在古时候,人心很淳朴、善良,社会道德很高的时候,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个时候几乎是没有什么法律的,非常少,只有非常简单的几条王法。
而现在,人心不古,人心变得非常复杂,崇尚暴力,尔虞我诈,社会道德非常低,所以就必须制定许多的法律来全方位约束人,将人关进笼子里,使人不做坏事。即使是这样,还是不断有人在钻法律的漏洞,所以法律还在不断地增多,不断补充,最后将有一天,法律会形成一张天罗地网,将人类封住,人类将没有喘息的机会。所以现代法律条文不计其数,以至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律师和法官,都不可能记住所有的法律条文,一些律师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普通人。
这个原理可称为多重法则。
二、法则互相牵制
就像法律,它其实是建立在人类道德法则之上的第二重法则。人类自身的道德是第一重法则,它是源自于人类自身的内层法则,这个才是根本。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人心道德所约束的,在任何法律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如此,只有当人心道德不行了,不能约束人的言行时,才需要第二重法则来继续约束,就产生了法律。
第一重法则所无法约束的部分,就会溢出。这溢出的部分,就没有法则来约束了,就会胡来,失去秩序。那么就需要第二重法则来约束这溢出的部分。
所以第一重法则强大时,第二重法则就弱小,第一重弱小时,第二重就相应强大。若第一重法则足够强大,足以约束一切时,就不需要第二重法则。所以人心道德高尚时,法律就少而弱,道德不行时,法律就多而强。
古文和现代文的语法就是如此。语法相当于文章的二重法则,制约于文章一重法则的溢出部分。那一重法则是什么?一重法则就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其本身的道。
那古文和现代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什么?这就引出了古文与现代文的第二个根本区别。
区别二:构成元素
古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字,现代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词。将古文拆开,是一个一个的字(除典故成语外),解读古文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去读。而今文拆开,只能拆成一个一个的词,再拆文章就解体了,没有任何意义了。
词虽然是由字构成的,但字和词的区别太大了。打个比方:就像原子和分子。分子虽然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它们的能量相差太大了。一小颗原子弹可以摧毁一座城市,而同样份量的炸弹,只能炸很小很小的一块地方。
古文的字和今文的词,其能量、内涵的悬殊就有这么大,因此我们可以解说词,先将词解构为字,再重组为词,将能量释放出来。
一、字具深奥的内涵
中华是道传文化,源于道,上古传说中都是人神同在的,神秘莫测,不可用人类今日之狭隘智慧去妄自揣测,当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中华文字便是如此,源自于道,高深莫测。
要了解古文的字本身所隐含的道,要解开这个字,得从这个字的源头开始,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得查它的字源,查它的甲骨文、金文,隶书等,看它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看它最原始的字形,看它造出时,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由哪些偏旁部首和基本元素构成的,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它的本义。
知道了本义是第一步,这是解开了这个字的道源,还要结合这个字的道统,和演化去解读它后天的过程和内涵。
首先根据这个字的本义,根据它的道源,去无限拓展和引申,这就是这个字的先天内涵,是它本义所涵盖的范围,是它的能量场。就像一块磁铁一样,这块磁铁就是这个字本身、本义。而它所引申、拓展了来的意义,就是这块磁铁周围的磁场,可延伸至无限远。越近磁力越强,越远磁力越弱,直至慢慢淡化消失。凡进入其场范围内的,都受其磁力作用。
然后还要结合这个字的道统和演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生成的一字多义,通假字等去解读。这是后天附加内涵。
个人认为:字的先天内涵才是最纯净的。后来附加的这些,其实是对字道的污染和变异,是对字先天内涵的污染、强加。但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已没办法倒回去重塑字义了。
就如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道生万物,万物中都含有道,都含有阴阳。那么这个阴阳二气就可看作是道源,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本义,然后根据这个本义去拓展,去引申,就生出了五行,生出了天地万物,生出了大自然和整个世界。那这个道源所生出的整个自然和世界就是它的内涵,它所涵盖的范围。
所以古文中的每个字所拓展、引申、包纳与隐含的内涵,就是一个世界。这个字的本义、来源,就是生成这个世界的道源,这个字就是这个世界的王和主宰。用了这个字,就牵动了这个世界,等于把这个世界引用了,这个世界有它自身的道和法则,有它自身道所生成的多姿多彩的万事万物,等于把这一切都牵用。
二、词具固定意义
而现代文的基本单位是词,它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单一的,它有单一固定的指向,而古文的字的内涵,则是向所有方向无限扩散的。词是由字构成的,虽然字的内涵非常大,是一个世界,但是字一旦构成了现代的词后,就将意义和方向固定下来了,单一化了,内涵几乎都失去了。
打个比方:古文的字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是活的。而现代文的词,就是鸟笼和鱼缸,是固定死的。古文的字可在它的能力和内涵范围之内,无所不在,任意翱游,随心所欲。而现代文的词只有一个固定的狭小空间。
所以古文的字,它本身就包纳著巨大无边的内涵和道,也就是说它的一重法则非常强大,所以它的二重法则就相对很弱小,因此古文的语法非常简单、自由,随意而用。
而现代文的词,它的意义和内涵固定住了,非常单一,自身的道法太狭隘弱小,也就是一重法则太弱小,所以二重法则就相应强大,因此现代文的语法非常庞大、死板。
以上则是古文与现代文的两大根本区别。
了解了其根本的区别后,接着就可以根据不同,制定最合适的解读古文的方案了。
学习古文的方式
古代儒生,从小学习古文,都是靠背、靠读,通过慢慢积累,而形成对古文的心灵感应,形成与古文内涵的对应和共振。也称作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古代的私塾老师教小孩的时候,一开始就让背,根本不讲意思,不作讲解,只是一味地背诵、感应。小孩刚开始也是根本不懂,一窍不通,背熟后也不知什么意思。但几年背下来,这种对古文的感觉就在小孩的心中不断孕育,孕育到一定的时候,当将四书五经等全部背熟了以后,就种感应就产生了,就一下子全部通了,全部懂了。
到这个时候,再拿起古文来,就直接能够感应了,形成共鸣,像第一语言一样,根本不必去通过翻译成白话来理解。
这是古人学习古文的方式,现在人学习、解读古文的方式是先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来理解。现在基本全部都是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对吗?肯定不对。前面说了古文与现代文的两大根本区别,古文是活的,现代文是死的。
打个比方:古文就像是一条河流里的游鱼,将它翻译成现代文以后,相当于将这条鱼抓起来,装进鱼缸中,从而丢失了整条河流。
因为古文中字的内涵是非常大的,非常宽广的,而现代文的词含义就固定下来了,是固定死的,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那么内涵就大部分丢失了,得到了鱼缸而丢失了河流。
我们从史料中可知道,古人读书的时候,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情不自禁,现代人不理解这些,现代人读书不会情不自禁地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因为现代人根本无法体会古文的精微与玄妙。等哪一天,你能够真正感应到古文的内涵和微妙时,能与古文相通时,你也会读得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心中生出莫名的喜悦。
古代儒生学习古文,那是经过多年痛苦的积累和孕育,才能达到相通、豁然开朗的。现代人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去从头积累、孕育,对古文又理解不了,而翻成白话,内涵又都丢失了,变得枯而无味。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