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表达和内涵,虽然是无边无际的,但并不是每篇古文都有意境,也并不是每篇古文的意境都像大海一样沉长高阔。(摄影:乙欣)
接续〈我们该怎样解读古文?〉一文。
这里有一个比较取中的方法,且称其为会意法。
读通古文首先必须明白“两境”。
何谓两境?其一曰语境,其二曰意境。
读古文须从“两境”着手
语境就是古文通篇文字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范围,以及作者写文章时所处的环境与针对的对象。意境就是古文背后所表达引申出的内涵。
打个比方:古文是河中游鱼,那语境就是河流,游鱼虽然是活的,但无论怎么游,都不可能游出河去,河是它的范围。所以古文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虽然无限宽广,但不可能超出语境,在语境范围内的内涵都可保留,超出语境的内涵都得舍去。
如果顺着这条河流一直追寻下去,可能会发现世外桃源,河流流入桃源中消失。或者追寻下去,会发现河流最终流向了大海。这个桃源和大海就是古文的意境。
古文的表达和内涵,虽然是无边无际的,但并不是每篇古文都有意境,也并不是每篇古文的意境都像大海一样沉长高阔、广袤无际。这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层次和境界,取决于他的智慧和容量。如果作者的智慧和容量像大海一样广袤无边,那么他写的的文章内涵和意境就是无边的大海。如果作者的容量和智慧,只有鱼塘那么大,那么他写出的文章内涵最大也只能是鱼塘,这只与作者的修为境界有关,与古文无关。
也并不是内涵如大海的文章,人人都能读出整个大海来。这取决于读者的智慧和容量,只与读者的修为境界有关。如果读者的智慧和容量只有鱼缸大小,那么意境如大海的文章,他只能读出鱼缸来。因为他只有这容量,内涵再大,他顶多也只能舀出一鱼缸的海水来。
所以古文的解读非常重要,我发现现代人解读古文尤其是那些圣人的经典,都是把大海装进了鱼缸里,而且将这当作了全部大海。
运用会意法读古文
所以古文最好用会意法来读,那什么是会意法呢?
简单点来说,古文是活的,如果想从A点达到B点,对古文来说,它是没有路的,是活的,它只有起点和目地,没有固定的路,但哪都是路。而现代文就是一条固定的路。
会意法读古文,就是先走出一条固定的路,走出这条固定的路目地是明白起点和目地所在,找到根本方向,不至于迷失。方向确定了以后,再把这条路给铲掉,使没有路了,大道无形,只剩下方向,任意而行。然后顺着这个方向,找到意境所在。
具体思路是:先将古文译成现代的意思。译成现代文的目地是走出一条固定的路来,走出这条固定路的目地是弄明白整篇文章的语境,弄明白文章大概表达的意思和范围。
弄明白整篇文章的语境后,就开始将路铲掉,只留下方向,任意去走。这时就可以将古文分解为一个个的文字,然后解读这一个个文字的内涵,再将这些所有文字的全部内涵都组合起来,会成意之河流。对于文中核心的字,要查找它的字源,找出甲骨文、金文等来解读这个字符始内涵,并且结合历史的变化读它的拓展、引申义,这时就找到河流了,文字就活了。
最后作修整,将超出语境部分的内涵全部铲掉,留下语境范围内的。找出河流后,再沿着河流去品味、溯源,找出背后高层的意境所在。
这就是会意法。
古文所能表达容纳的内涵是无限的,凡人思想所无法企及的地方都能表达。但凡人作文章,并没有如此大的内涵,因为这是由作者的层次境界,智慧容量所决定的。历史上唯有至高至圣的真道神人等,才能作出内涵博大无际的文章来。也唯有这样的经书神作,才需要用会意法来用心品读。
所以古文其实某种意义上去认识,它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它有自己的道,非常博大深远,与人的修为境界是紧密相连的,人的境界层次越高,智慧容量越大,他所写出来的,他所能读出来的古文的意境就越博大、深远。随着境界的提高,智慧的提升,对于古文的运用和读写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随心而用,直至“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