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证监会缘何如此行为紊乱?

作者:刘胜军  2016-01-16 09:4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6年01月16日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李剑阁再次站出来警告,“如果监管部门的人才危机不解决,中国股市的危机还会一波一波的到来”。他的警告再度引发对证监会“能力”的质疑。

李剑阁的话很有份量,一是因为他在2015年股灾之前曾严厉指责制造“国家牛”、“改革牛”的危险做法;二是因为他在朱镕基任内曾任证监会常务副主席,是当年应对股市波动的“老法师”;三是因为他之凿言点中了证监会的穴位,道出了证券市场紊乱的根源。

“熔断机制”为何如此尴尬?

2015年的股灾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那次股灾的根源在于:一些官员和官方媒体为牛市背书,导致所谓“改革牛”、“国家牛”的一致预期,迅速走向“疯牛”格局;监管层在牛市疯狂期间执法不力,坐视“配资”野蛮生长,打击虚假信息、内幕交易、股价操纵软弱无力;在股市崩盘后又开始“运动式执法”,严查配资、造假、股价操纵,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

这些工作如果在牛市期间就认真去做,何至于此?这是典型的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股灾发生后,证监会完全被行情牵着鼻子走,行为紊乱、方寸全无,一遇大跌,就连夜出台政策,沦为股市庄家,加剧了市场预期的紊乱;为了救市,证监会任性修改规则,甚至逾越《证券法》规定,第九次暂停新股发行,限制大股东、董监高的股东权利、迫使券商救市、允许内部人在六个月内先卖出再买入(这是违背《证券法》的)……凡此种种,不仅起不到救市效果,更令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基础产生严重的信心动摇。

出了这么多问题,证监会并没有自我反思,反而制造“假想敌”来转移焦点:第一,归咎于境外敌对势力;第二,归咎于股指期货;第三,归咎于缺乏熔断机制。事后证明,这些都是子虚乌有——境外敌对势力原来是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主席助理张育军,以及救市国家队中信证券;对股指期货的打压导致这些重要的金融创新岌岌可危,令很多机构投资者不得不重新构建交易模型;在存在10%涨跌停板制度的情况下,还推出5%、7%的“熔断机制”纯属画蛇添足。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熔断机制”进一步束缚了股市的流动性,加剧了恐慌心理。

“熔断机制”如此搞笑的推出、又如此搞笑的退出,并非证监会真的“很傻很天真”,而是缺乏自我反思的勇气,一味寻找替罪羊,结果只能是手忙脚乱、一错再错。

对于证监会的行为紊乱,李剑阁指责说,“去年6月份出现危机,为什么每次证监会在市场的逼迫下每天晚上都要出新的政策调整,你事先在哪?既然在4天后宣布暂停熔断机制,说明在去年紧急状态下我们出台的一些监管措施是仓促的、粗糙的。我们想问的就是,到今天为止,是不是也有足够时间总结一下我们去年出台的还有什么是粗糙的?”很可惜,尽管证监会近期已有姚刚、张育军等高层落马,但并未看到证监会进行深入自我反思的迹象。

证监会缘何行为紊乱?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一个核心要义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刘鹤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严重失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最初,中国证监会对股市保持了强烈的父爱主义情结,可以理解。彼时既需要利用股市来帮助国企脱困、体制改革,又需要逐步完善监管体制,干中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证监会对如何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开始取得突破,特别是在朱镕基总理任内。在1996年的A股泡沫中,监管者不断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连发“十二道金牌”。朱镕基说,“这时候,我们不能不讲话了。”于是发表了一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让中国证监会起草的,实际上是讲了三个道理:第一,这个股市现在是非理性的;第二,股票市场是有涨必有落,落的时候,政府不会托市,也托不起这个市。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人能把股市托起来。第三,股市风险自负。赚了钱你多得,赔了钱你自赔,政府管不了。现在股民的风险意识不如中共建政之前,那时的上海股民赔了钱就往黄浦江一跳了事。现在,赚了钱的一声不吭;赔了钱的找市政府,砸市政府的玻璃。现在不警告他,将来出了事怎么办?”

应该说,经过97年股灾的教训和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厘清,投资者风险自负观念基本确立起来。

遗憾是,2015年的股灾导致证监会再次方寸大乱、“行为紊乱”,政府与市场边界更趋模糊。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25年以来遭遇的最严重制度倒退。无论证监会的初衷如何,反复无常的政策变化,只会加大信息干扰,加剧市场的不公平博弈,长此以往,股市将面目全非。一个连稳定的规则都无法预期的市场,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几乎为0。因此,股市最大危机不是暴跌,而在监管者的理念、操守与定力。或许证监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其行为在事实上成为新的风险来源。

行为紊乱是表象,其根子在于理念的紊乱。如何正确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证监会必须认真反思警醒的重大课题。 中财办主任刘鹤最近指出:“金融监管者需要具备深刻的自省意识和不断改良的能力”。

证监会应该做什么?

监管是证监会的核心职能。证券市场是资金、信息密集型市场,违法犯罪的诱惑力极大。因此,监管者能否以严厉的监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是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基础。

回归监管本职,意味着:无论熊市还是牛市,证监会都必须严格依法监管,严惩违法犯罪,不能搞运动式执法;监管的主要对象是造假上市、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目前《证券法》对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太小,应该修法显著提高威慑力。

监管当然不是容易活儿:证监会不仅要与犯罪份子斗智斗勇,提高监察能力,更要不畏惧犯罪份子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因此,搞好监管,最重要的不是执法能力,而是执法意志。惟有以中纪委王岐山式的历史勇气,才能让中国的证券监管重新树立威严。

证监会不应该做什么?

更应该强调的是,证监会目前做了太多越位的事情,必须予以纠正。

一方面,不应关心股价指数。证监会官员应该避免发表影响股市走势的言论,更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打压股市或者托市。股市有涨有跌,甚至出现泡沫和崩盘亦是动物精神所致,不必大惊小怪;不能人为干预新股发行节奏,上市公司根据市盈率高低增加或减少股票发行,本就是价格与供求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人为干预只会破坏市场的机理。

另一方面,不搞“选美”。哪些公司能够上市、什么价格上市,只有买方才有资格用钱投票。监管部门判断哪些公司具备上市资格,本就是严重的越位和对市场行为的粗暴干预。

可见,理念的模糊与偏差,是证监会的死穴,是证券市场乱象之根源。“忠言逆耳利于行”,衷心期望李剑阁的点穴,能给证监会猛击一掌、警醒起来。证监会要做好监管者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严守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让市场的归市场,而不能落入被指数牵着走的陷阱。只有理念正确了,才能不被市场波动的“浮云”遮望眼,才能避免陷入坏的循环。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即将启动的注册制改革是证监会回归监管本色的一次历史性机会,证监会应把握机会、自我革命,切不可以股市承受力等奇葩借口再次葬送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对于中国最高领导层而言,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年。要推动去杠杆,就必须尽快落实IPO注册制改革。因此,从中国经济转型的改革大局出出发,中央须及早出手解决证监会的“人才危机”。人对了,股市才能真正好起来。

(作者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責任编辑: 靖晔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