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12月24日讯】国际油价已经跌至了多年来的谷底,国内油价降不降?发改委给了一个很“美好”的理由——因为“雾霾太重”,担心影响“广大老百姓的健康”,所以不调低成品油价格……其实,影响环境的罪魁祸首是房地产,是唯GDP论,不知道发改委应该怎么说。
万事都有定数,该来的都会来。笔者在去年底的时候就写过关于中石油的文章,这里的中石油指的是中国所有油企。文中的中心意思是“中国海外石油投资大部分是在近些年进行的,属于高成本油田,而且对外订立了很多长期合同,虽然合同价格千差万别,但高价油时期订立的合同在油价下跌以后都是十分被动的,会遭受损失。高成本油田会形成坏账加上长期合同带来的损失,当油价下跌之后就会让油企因为亏损丧失现金流、逐渐丧失购买海外原油的能力。可是,成品油供给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当三桶油丧失购买力之后,要么在国内高价销售成品油,避免三桶油的亏损;要么国家用财政或外汇储备补贴,保证三桶油的购买力。如果三桶油在境内高价销售成品油,考虑到能源成本占社会商品总成本的一半左右,三桶油高价售油的结果是让中国制造业丧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打击国际收支;如果财政或外汇补贴,一样是打击汇率,结果都很清楚。”
笔者在2012年的时候,就说到能源行业将面临破产潮,那时,正是中国油企在海外扩张方兴未艾的时期,可是,基于历史的原因,低价油田都已经被欧美石油公司、中东的国家石油公司等占据,剩下的都是开采成本比较高的板块,此时的投资恰恰应该是慎之又慎。可是,油企的投资很不理想而且盲目:首先,从地缘政治的风险角度,中国海外油气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比如苏丹和伊拉克等高风险国家的投资比例很高,加上中国不具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去保护自己的利益,风险就更高。今天最为明显,中东战火不断,欧美、俄罗斯、中东等国家的飞机狂轰滥炸,加上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中国的油田简直就成了“礼品”;其次,根据Woodmackenzie咨询公司的评估结果,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2013年分布于高风险区域的油气产量比例分别为55%、24%和19%,而BP石油公司分布于高风险区域的产量比例仅为5%。从油气生产成本来看,2013年“三桶油”中单桶石油生产成本最低的是中石油($28.6/桶),比BP高20%,生产成本最高的是中石化($52.3/桶),比BP高120%。总体而言,相对于国际石油公司,中国海外油气投资获得的大部分油气资源风险程度大、成本高。以中石油、中石化获得每桶原油成本的算数平均成本来计算,就是每桶40.45美元。当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的时候,就意味着陷入整体亏损!所以,当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的时候,发改委就不敢继续调低成品油价格。如果继续调低,就意味着油企陷入整体亏损,需要财政或外储补贴才能维持对外的支付能力。
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去年这个时候,发改委号召油企抄底石油,不知道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是不能抄底的,因为你不知道底在何处!笔者当时就说:国际原油会跌破08年的低点而且会在底部徘徊很长时间(这是原话)。中国油企即便抄底,也不应急于一时,而应该像巴菲特说的,让乒乓球在地上蹦几下,然后在底部进入。发改委号召抄底的结果是,抄底都抄在了半山腰上,到今天形成了庞大的高价油库存。亏损既然是政策的盲目性造成的,他们也就没有足够的底气给成品油降价。否则,油企是否会到发改委门前游行“维权”呢?
本人是一介草民,知识有限,但也不明白,为何自己偏要往火山上跳?既然自己往火山上跳,也就有了现在的结果:成品油不调价,实际上就是将过去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损失让社会和企业承担。
可是,这样做的后患更严重,国际原油价格将很长时间在低位徘徊(这基本确定),假设未来国际原油低位的价格中数维持在30美元每桶,别的国家的企业使用的是这个成本的能源,而我们的企业使用的是40美元成本的能源,中国制造业由人工、土地、税收所决定的成本本来对美国就已经不占有优势(对东南亚国家就无需再说),再加上国家财税收入中有相当的比例寄生在成品油上,这进一步提升成品油成本(去年底今年初又增加了三次燃油消费税),那么,本来就没有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凭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将造成资本出走和贸易顺差向逆差的转变,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怎么办?
错误的决策和错误的投资就将三桶油推入困境,将制造业推入绝境,最终将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推入陷阱!
经济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在经济技术问题上,官员的权力必须退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