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圆 情寄中秋宴(组图)

时下,中秋月夜设宴赏月(俗称中秋宴)十分盛行。   

谈及中秋宴,人们不禁想起一个古代拜月的美好典故。相传古代齐国的一位丑女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仍未被宠幸,直至某年的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看到她,觉得她美貌动人,于是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便由此而来。在此之后,设香案、摆月饼、并以西瓜、红枣、葡萄、红枣等作为祭品的拜月活动渐成民俗。可以推断,后来华夏民族广为流行的中秋宴应由此拜月活动慢慢演变而来。人们在中秋宴的望月、拜月、赏月、咏月活动后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在中秋宴后的作品,也是中秋吟颂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词是诗人在中秋宴欢饮达旦、大醉之后的倾情之作。全诗景情交错,诗情顿挫,想象丰富,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呈现祝愿,实为上乘诗词。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秋宴的美食品种极为丰富,举不胜举,且都寓意深刻。此文列举一二如下,以飨读者:

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食物,在中国传承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华夏民族拜月的仪式。“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等神话故事都在演绎着华夏人民对月亮的崇拜,从而把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推向华夏全民族。

月饼象征着团圆,它已成为中秋节的名片,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中秋宴上,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象征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发展至今,月饼品种十分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的我国南北各地人们所喜食。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皮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

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也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所以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托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所以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所以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之?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所以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中秋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美丽、聪明、善良、勤劳。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那天正是八月十五,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两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本文留言

作者延彬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