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体验恐惧

 2013-07-10 01: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看中国2013年07月10日讯】恐惧真是种奇妙的感觉,老鼠、昆虫、广场和电梯都能让一些人恐惧得不能自制,但打着恐怖噱头的B级片上映时,影院却总会坐满主动接受恐惧洗礼的观众。

恐惧自何而来,它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到目前,人们只是了解些许皮毛。

前不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戴维·拉基森教授在婴儿身上进行了试验。他的试验对象是一些11个月大的男婴和女婴。研究开始前,他首先将蜘蛛图片与恐惧表情图片放在一起展示给孩子们看,这是为了在他们心中建立蜘蛛与恐惧的联系。而后,拉基森展示了另外两组照片,一组包含了蜘蛛和欢快表情,一组则是鲜花与恐惧表情。

结果发现,男婴注视两组照片的时间均等,而女婴明显更加关注第一组照片。这意味着男婴并不认为蜘蛛与恐惧有什么联系,而女婴则相反,她们能够迅速建立这类联系,认为蜘蛛就是恐惧的代名词。事实上,在更广泛人群中进行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据统计,约有5.5%的成年人和儿童怕蛇,3.5%的人害怕蜘蛛。惧怕蜘蛛、蛇和其他危险动物的女性比男性要多4倍。

作为感觉的一种,恐惧自然与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控制恐惧的神经中枢。在这个控制中枢里,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约翰·温米与其同事揭开了为什么窒息总与恐惧同步而至的秘密。

他们发现在小鼠的杏仁核处,有一个名为ASIC1a基因表达量很高。当正常小鼠突然闯进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的鼠笼中后,会被突然而至的窒息感吓得呆住不动,但缺失该基因的小鼠却对这样的环境没有丝毫的恐惧感。不过,当科学家将一种能够表达ASIC1a基因的病毒注射到缺陷小鼠的杏仁核处后,它们对窒息的恐惧感又回来了。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温米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正常小鼠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下,杏仁核处的pH值会下降,也就是稍稍有些变酸。原来,吸入的二氧化碳会促使大脑中杏仁酸的水平上升,从而激活了ASIC1a基因并表现出恐惧。而后温米又向这里注射了一些碳酸氢钠溶液(就是人们平时发面用的小苏打,其水溶液呈碱性)来中和这种酸性,并抑制了pH值的下降,小鼠的行为顿时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也能“无畏”地面对窒息的环境了。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精神科医生理查德·多克提到,迄今为止,尽管已经探索多年,但焦虑症与基因之间有何联系,人们仍旧一无所知。他认为,这项研究真的很有价值。至少从小鼠身上看,ASIC1a可能将会成为人们对付焦虑症的一个新靶点。

(有删节)

原标题:与进化有关的恐惧

来源:泛科学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