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威胁金融稳定

事情开始变得有些不太寻常。上周五下午,央行公布了9月货币供应量以及新增贷款数据,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增速骤降至13%,再次创下多年来的低点,而M1的增速则跌到了可怜的8.9%,历史数据显示,这样的数字只出现在2008-2009年间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与此同时,9月新增贷款为4700亿元,也远低于市场预期。

一般而言,这些不寻常的数据聚集在一起,只能指向一个结果: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却仍然在顽强地增长,本周二,第三季度GDP数据将公布,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将同比增长9.3%,依旧强劲。而周五早间公布的CPI数据则显示,中国的CPI也仍然在6%以上的高位运行。

对比一下2008年底以及2009年初的数据,可能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当时,中国的M1增速骤降至6-8%左右的水平,GDP增速回落至6%,而CPI通胀率则为负值。

数据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呢?部分答案在于“影子银行”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开始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这已经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的萌芽状态。

而从政策端考虑,其风险也不容小觑。中国官方一向关注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量,来对经济前景作出判断,由于货币供应具有明显的前瞻性,这些数据也被作为未来政策走向的重要参考。

在常规经济数据中,很多数据只是过往情况的总结,比如GDP,而货币供应量则是相对而言较为客观的具有指引性的指标,而现在,这些数据开始“失真”了,这对于中国的政策决策来说,其风险不仅是明显的,也是巨大的。

让我们回到影子银行本身。笔者认为,在中国现在的情境下,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说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其销售的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往往讳莫如深。但从很多渠汇总的信息可以梳理出,很多理财产品事实上被注入实体经济,其性质与银行信贷并无本质区别,但却并没有被计入银行的存贷表内。在很多银行的收益表中,这些事实上的信贷收入,却被作为“中间业务”被计入,这也是今年以来很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飙升的重要原因。

这些业务的存在,固然是银行出于盈利需求而开发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些产品的大量繁衍,也是目前的货币政策紧缩的“副产品”。而由于此类市场的发展,并不受到传统信贷政策的监管,因此其定价更加市场化。

这样的市场化,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实际的融资成本和更加广泛的通胀的水平,但这样的市场化如果被大规模地“无监管化”和“非透明化”发展,则容易演变为目前中国很多地方流行的高利贷。高利贷的无序发展,事实上并不表明市场资源被合理配置,反而表明,市场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走向极端。

对“影子银行”金融体系的风险估计,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上述提到的其对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开始露出端倪,但可观而准确数据分析更能够给决策者更好的风险提示。

我们从几方面进行考虑,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大约在4万亿元左右,由于其部分与信托产品存在一定的重叠,我们可以将其两者进行一定的合并计算。测算的规模显示,两者相加的规模差不多在5-6万亿元的水平上。

民间融资目前则较难计算,根据一些官方的调查数据,其规模大约也在4万亿元上下。

两者相加,简单的测算显示,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万亿元左右的资金。

这个规模已经不算小,中国整体银行的存款总量大约为80万亿元,贷款总量差不多在55万亿元,这意味着大约影子银行大约占整个市场容量的12-15%左右。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保持良好,“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是目前国有垄断银行体系的一个较好的补充,这样的补充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尤为如此。但这一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却在于其抗波动和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那么其结果将变得更具有蔓延性和恐慌性,并很容易打击实体经济的表现。

因此,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应该基于更具有宏观性的视野,首先,其发展和存在反映了中国目前存在的金融体制的弊端,以及实际负利率等实际问题,因此全盘否认其发展,并不可取。另一方面,其存在的风险可能并不是很多人关心的高利率对企业的侵蚀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其非机构化、非专业化以及非信用化导致的风险过度扩散问题。

从温州的案例来看,政府和官方金融企业介入高利贷问题后,问题相对得到了较为明显和迅速的控制,这也表明中国官方并不没有失去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控制,“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风险如果能够早日被有效管理,其扩散性和毁灭性也将明显降低。

从政策端来看,中国官方可以通过各种行政性管理手段来对“影子银行”进行一定的控制,但从更加根本性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考虑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所有制多元化的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加企业的融资解决方案,而金融所有制多元化则必须考虑让更多的民营和私人资本进入垄断性的金融运营领域,并将这些新的金融机制纳入监管范畴。换句说话,让社会整体利率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阳光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刘利刚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