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军阀在我们心目中大都是一些只会吹胡子瞪眼祸国殃民的坏蛋。这种看法的形成当然是拜“解放后”诸多小说电影连环画之赐,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如果军阀都是这么一付熊样,又怎么会有上世纪上叶那段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呢?
就拿“北洋之虎”皖系军阀大将段祺瑞来说吧。作为生活在19世纪20世纪初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一个中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段祺瑞大致做到了一个有民族气节人所应该做的——跟今天许多大人先生相比,也并不逊色。
在反对帝制方面,段祺瑞可谓旗帜鲜明。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其帝制活动日益公开,作为一名十足旧式军人,段这位关键人物却坚决反对称帝,以在陈情“此事危及国家安危和原价身家性命,万不可做,万不可做”。其反帝立场从未动摇,这一点对于倍受袁提拔,受袁照顾的段祺瑞尤为难得。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到段的发迹史。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段在武备学堂总办荫昌的推荐下进了新建陆军,凭借其在德国留学经历,开始他一生中重大转折,此后跟随袁世凯入清廷,为救袁世凯造兵变,逼供退位,礼包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两人关系密切是不用说,袁也将自己女儿嫁给段,使其两人关系更加坚定,这样段反对帝制更为不易。他苦口婆心的劝说袁:“总统,祺瑞自小站跟随总统,鞍前马后,将近20年,总统知遇之恩,祺瑞没齿难忘,如今国势危殆,尚有变动,后果不堪设想。”后曾两次要求晋见袁,皆被拒,后有被袁夺回兵权,北洋军阀元老中唯有段祺瑞发表非凡而卓有见识值言论:“项城帝制自为的迹象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出采取共和之电,如果不拥项城登基,将何以面对国人?……所以论公,我即使死也不会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绝不多言。”随后12月12日袁称帝将这位北洋元勋除名,袁也有帝位83天。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病亡。段其作用不可忽视。袁死前仍叹:中流砥柱失元勋。袁死后,仍安排其丧礼。“一切按国葬标准,全国下半旗致哀,并以总理身份主祭。”大葬之日,派出马步兵两个团护灵,令所有内阁成员之佛鸣礼炮101. 总之,不管是对待民族大义还是袁私人感情上,段都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对外方面,段祺瑞也展示出一个爱国军人气度。这主要表现在他反对“二十一条”及其对日态度上。1915年日本以赞助复辟帝制为诱饵想袁提出卖国“二十一条”,袁周围许多要员主张对日妥协。但在2月1日,段以陆军总长身份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政府,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安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体殉国。”并在5月8日独特异议,主张动员军队以强硬态度对待日本。虽被袁拒绝,但段祺瑞作为一名军人的浩然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其下野之后,即使在生活困难之时也未动摇其决心。
逮至“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占领东三省,段祺瑞的态度更为鲜明。当时日本人谋划组织华北傀儡政权,并无色段为首脑人物。1932年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关长土肥原多次秘密拜访段,遭到段坚决拒绝。举家迁至上海。后来在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可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再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理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并对“中日密教令”一事表态:盼诸弟严密访察,告知地方当局,严加制止。”为向国人表明自己决不与日寇为伍的心迹。段请《立报》记者将王揖唐劝其为日本人服务的电报公布于众。1936年,72岁的段祺瑞在弥留之际写下“八勿”遗憾。阐述复兴之道。段晚年保持的民族气节值得称颂。
读过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国人大都会将段祺瑞定格在屠杀民众人封建军阀形象上。然而,事实却不那么简单。在袁死后镇压复辟,基本上维持勉强统一的局面,即使是众人职责的“八一三”惨案也没有史料证明是段下令开枪。但是其在惨案发生后 “立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即刻命令严惩凶手。之后又宣布决定终生食素,以示忏悔”。且不说惨案直接责任是谁,但是作为一名政治人物长跪谢罪的做法却是很鲜见。并不像人们口中所说的“刽子手”。对于动荡的20世纪初的中国,惨案发生很多,能够主动站出来负责并且谢罪的也只有段祺瑞一人。新中国成立后也不过如此。而在段身上反而会更有一种人性与人道,这是政治家身上最宝贵的。而段祺瑞却因这件事退出政坛。
此外,段祺瑞对军事、文物也多有贡献。段祺瑞作为一名军事人才当之无愧。对近代中国军事发展也做出了贡献。装备德军新式炮弹,训练军队,在讨伐张勋时,首次使用空中投弹,这是我国军事史上首次军袭。其当政期间,清室善后委员会合法地位得以确立。故宫博物馆正式成立。故宫完成从皇宫到博物馆的历史性转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段祺瑞一生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统”。个人生活想当简朴,显得清廉,曾因借黎元洪七万元无力偿还而被告上法庭,段下野后,经济更为窘迫,后受蒋介石资助,以及时需。这也是值得我们当今人们学习的,位高权重,家却清贫,这样的生活习惯是值得赞颂的。
总之,纵观段祺瑞一生,起起落落,在中国社会最动荡时期,内忧外患情况下,做到一个政治家的应尽的道义,而我们往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自觉的以大事大非看待某个历史人物,须知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处于当时时空背景下,往往我们不能理解,所以不妨跳出当代的禁锢,树立“大历史观”,理智全面的看待某一历史人物。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六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