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澳洲教育热议(2010/6/21-6/27)

 2010-06-27 15: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顾老师谈教育

每周一言:模仿的最大好处是考试不会扣分,然而一走上模仿记忆的学习道路,似乎有点像吸毒一样很难再走出来的。

(50)问:能否举个实例说明数学与非数学思维之间的区别呢?

顾老师:我们继续上期的话题,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请参阅《道德经》研读一http://blog.sina.com.cn/ausjamesgu)“道”即客观世界中客观存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老子说的便是“道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的便不是道”。怎么理解?一个数学的专业人士对微分定义可能没有意识,可在研究中下意识地在使用这些精确定义思考,所谓会的不用知识,然而对一个非专业人士而言,背出这些定义却没有背后数学思维与实践的大山,就如背出菜单也成不了大厨,结论是明白了不用记,不明白的记了也没用。

有一个误解对我们孩子教育的伤害极大,我们把大学毕业生称作人才,其实这是科举制度下的观念,因为中了举人进而便可当官,凭的是一场考试,而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大学只能做到让学生进入专业,准备基本的素质、观念,知识的准备就如一个新兵训练班,离一个将军(高级专业人士)很远,一个取得好成绩的新兵与一个将军从思考模式、内容、层次、承担的责任都是天差地别的。

现在可以说说今天的话题了。

当我在黑板上画下一条曲线说,今天我们讲的是积分求面积,然后告诉学生现在需要100%思想集中等待需要的公式及怎么用,即怎么找a,b,y,等练了几题后,对a,b,y,有了认识,学生应该关心的是有没有特例(两个),接着,两条曲线间面积,加上一个y2,有三个基本Cases,学了面积(二维),要学体积(三维),这里有一个方向性问题,一种方向即求体积就是求截面积,因为从截面积到体积是由积分自动完成的,即三维等于二维,这是典型的数学思考,于是研究四维五维时可以逐级回归,没有困难,这时扎实的数学思维基本功打下了,数学思维(或专业思维)的两个关键词为How,When,即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这个方向确定了学生成长的方向,是解决问题,实践,继续发展下去解决了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便是发明创造了,好有一比,这时建立的思维逻辑训练如同一根根粗大的钢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最高的高楼。

学同样的内容,可以有另一方向,写下公式,学生问为什么,这时的学习与在课堂里背菜单极为相似,然后学生模仿例题做题,然后做大量练习题,不会做了看习题答案,继续模仿,再加上记忆,当这些学生学体积时,会走另外一个方向,即画清晰的立体图,这时学生好像知道很清楚,其实这个方向已经决定了孩子的数学不可能有成就了,因为三维的圆锥、三棱柱相交就很难画出,即使有电脑画出也搞不清形状,若是四维的便完全失去方向,这个方向是描述性思维,非数学思维,若要学习更深的数学,只能找更多例题与老师帮助继续模仿,模仿的最大好处是考试不会扣分,然而一走上模仿记忆的学习道路,似乎有点像吸毒一样很难再走出来的。

奥数训练的方法与内容是典型的模仿学习方式,我们中国最优秀的孩子相当部分在这种训练下一无所成,这就是一些顶尖学者反对奥数的原因。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什么是学问,国学大师做的是学问么?—中国不可能拥有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文,(http://blog.sina.com.cn/ausjamesgu)对这个问题会有更多了解。

顾老师的有关文章可在澳洲华文文学网(www.auscnwx.com)及其新浪网博客(http://blog.sina.com.cn/ausjamesgu)上面查阅到。

**街头演奏家

每逢节假日或地方重大喜庆活动,在一些主要市政公共场所、广场、购物中心,我们都会看见一些孩子在演奏各种乐器。他们年龄有十四、五岁的,也有四、五岁的;有演奏得好的,也有极不成调的;有镇定自若的,也有胆怯羞涩的;有十分享受的,也有万般无奈的。

从他们的衣着打扮、面貌身体和乐器成色看来,他们并非生活所迫。但是他们前面翻开的各式琴盒里却总有不少的硬币。他们不停地吹或拉,路人就不停地给或扔钱,这为喜庆的、熙来攘往的街市场合更增添了热闹气氛。

我家小子在家长的催逼下,不得不练上了小提琴。尽管行家都认为他悟性好,上手快,乐感强,他本人却极力抵触这项发掘自己能力的活动。他连学校的乐团都懒于理睬,还一再申明要停止学琴。

新年来临之际,他的提琴老师说到街头演练兴许能改变小子学习音乐的态度,而且,还有钱挣!

小子和他妈赶快行动,去找市政有关部门选地点,定时间。不幸的是,圣诞节前几天最热门的地方全满员了。可见,当地家长及学习乐器的孩子们对此类“教学”的热心。

结果,就定了新年元旦前,旧年的最后一天,小子付了五元场租,领到演奏许可证,在经办人“祝你好运”声中,期望着那天两小时内一切顺利。

“演奏家”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万般无奈,勉强上阵的。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大家为他定了不少规矩,并答应除了演奏成本,所得都归“演奏家”本人,不得干涉如何花销。

那天时辰到了,小子披挂上阵。首先在琴谱架上挂上“新年快乐”的字幅,然后摊开琴盒盖,取出小提琴。琴盒得放在最外围,收集钱币全靠它了。

就在这位'演奏家'磨磨蹭蹭,尚未开拉之际,一位风度翩翩的老者飘然而至,随即往琴盒里放了一枚硬币,从容而去。“快拉,人都付钱了!”小子摆好姿态将琴往脖子上一架,略微调整,右胳膊一挥动,音符从琴弦上滑出,他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以后,演奏极其顺利,还不断有惊喜发生,令我等感慨万分。首先,是人们对音乐演奏者的尊重。尤其是带孩子的长辈们,往往由他们的孩子将钱放入琴盒。更想不到的是,先后几位放纸币的竟都是长相粗犷的年轻男人,他们似乎同音乐、至少同古典音乐连边都沾不上。一群嘻哈打扮的男女小年轻们竟然坐在了小子的琴摊旁,凑热闹般附和,但并不捣乱。需要强调的是,这拉琴的,技艺一般,连揉弦都不会,且错误百出,有时音不准,有时调不够,那是一个劲儿糊弄呢!严格来说,这是有损艺术、得罪听众的。

果不其然,一会儿,真有一位浑身上下透着知性的气质女郎,在听了一段演奏后,上来指教了。小子听得很认真,按她说的试着重新拉,效果好多了。这下他明白不可胡乱应付,专业耳朵多着呢。这道理平时大人们说了多少遍,现在从大街上自然而然得来,倒是那么新鲜易懂。可见,学音乐,学乐器真没必要只为级别或比赛而躲在家里练。音乐原是平凡而有趣的,即便是练习,也是快活的。这是其次。

最后,就是艺术不一定属于大众,但是大众绝不会亏待艺术。就凭小子那两下,两小时内居然收集到近百元。而这两小时绝对不是实打实的,演奏者约三分之一多的时间都在喝水吃东西或东张西望,调个弦儿,对个音什么的。中途好几次,还要收拾琴走人。

两个小时,一晃而过。小子的时薪收入成为全家最高的,他用赚来的钱买了电脑零件。关键的是,他放弃了不学琴的念头。至今,仍练着,还计划明年加入学校乐团。

这次街头演奏会,使他似乎明白了些音乐的份量。

本文由Hornsby地区中文教育中心供稿

**你在看我吗?

“你在看我吗?”这可不单单是一句广告词呢!生活中,我们一举一动都跟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包括:讲话的口气表情、吃东西的习惯、看电视的节目内容、生活作息、穿着方式等等,孩子都能一一反映出来。

如果爸爸说:“街上没人,别等绿灯了,快点过马路。”爷爷忿忿地说:“谁欺负你?我找他理论!”奶奶在旁帮着:“给他打回去。”妈妈老远在屋里就听见了,回应道:“是谁?明天到校长室告他。”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学会“救自己”、壮大自己;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明白:大家都是用这种方式爱我、疼我;在这样的童年时光中留下看似美好的回忆─我最大。每个人都在付出,也都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在关心、教育着下一代。

另外一个不同的画面是:自幼小,他见人就打招呼;有空时,喜欢拿着一本《二十四孝》故事书、小百科读;看到大人在忙,他就跑过来帮忙;知道爷爷膝盖痛会主动拿热毛巾敷;奶奶难过时会安慰她。这样长大的孩子,同学好友很多,深受老师赞美,功课不需大人操心,待人处事真诚专注,人见人爱。

我们常怀念儿时无忧无虑,没烦恼的日子。也会想起小时吃的苦,但那种苦不是操心,是付出劳动的苦。但扪心自问:忆儿时,是不是让我们学会珍惜物质,因为物质缺乏;明白童年朋友的纯洁,因为没争斗;学用品无私地借用,因为不贪心。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时光不倒流,我们能一如往昔纯善、纯美吗?我想,如果我们做到了,孩子看在眼里,他们也会学在心里,回馈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作者﹕淑惠

**宝宝“怕生”怎么办?

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儿,今年一岁半。白天爷爷奶奶带,晚上下班和周末由妈妈带。女儿朋朋非常认人,或说是“怕生”,见到生人会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玩熟了才会好。宗旨,他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走。她最大问题是不喜欢与同龄小孩子一起玩。以前玩玩具有小孩子抢走,她就找大人,现在只要有小孩稍微接近她,她就会飞快地躲开。朋友问我该怎么办呢?

宝宝的“认人”或者“怕生”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宝宝从四到六个星期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就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朋朋的表现是很正常的。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见生人就有戒备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孩子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患于未然。玩熟了就能放松,说明朋朋的安全感建立得挺好,并且能够识别什么是没有危险的地方和人。想像一下,如果宝宝对陌生地方或人的反应,跟对熟悉的地方和人的反应毫无差别的话,这才真的要我们担心。一岁半左右的孩子,身心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表现得具有反抗心,另一方面又比以前更加黏人,这些都是正常的。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讨,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硌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或是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等。假如有人这样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样情况下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当然,把孩子完全关在家中,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的。其实孩子也需要建立统领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父母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上“认生”、“害羞”、“内向”、“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大人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要落落大方地打招呼,父母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大人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到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见识多的孩子就不会过分认生。

另外,这样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对同龄儿童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只会“平行游戏”,而还不会“合作游戏”。孩子社交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关联到孩子们情商的发育以及未来的幸福。

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可以先挑选两三个比较合得来的家长和孩子,互相到家里拜访,周末一起外出游玩,让孩子们之间互相熟悉,在接触当中观察并意识到对方的需求和情绪。不要强求孩子具备成年人的道德标准,比如分享、谦让、合作,每次都准备好充足的玩具和食品,不至于让他们抢起来。父母亲可以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善,但是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目前最需要的还是确认来人对他们的爱,他们要首先建立家庭的安全感,才能将注意力投向外界。

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只要你放宽心接纳孩子,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的“怕生”到了学龄期就会有很大改善。

本文由阳光宝宝远程婴幼儿教育中心供稿

来源:看中国悉尼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