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珠光青瓷:古外销瓷中的瑰宝(组图)

 2010-06-11 16:1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五百多年前,日本有一个被誉为“茶汤之祖”的高僧,他酷好中国文化,尤精中国茶文化,在他的主持改造下,日本茶道得以完善光大。这位高僧名“村田珠光”。相传珠光极喜使用的中国茶盅是一种枇杷黄、釉色润、深腹、敛口、小圈足的小碗,碗口以下弧线内收,器内壁划刻简笔花草间配“之”字形篦纹,器外通体划刻折扇纹,这种特色的中国瓷,应“珠光”大师之名,被誉为“珠光青瓷”而驰名世界。

那么,这种被珠光大师誉为茶道至品的中国瓷究竟出身如何,又是在什么时候走向世界的呢?

一、珠光青瓷鲜明特色

珠光青瓷,顾名思义,是青瓷,从胎、釉、形制、纹饰而言是中国青瓷的一个分支,其技法源于越器,仿之龙泉青瓷和耀瓷,从珠光瓷形制、胎釉、工艺和纹饰诸方面都可见到越、龙、耀瓷的印迹:

一、从釉色看:多呈青绿、青黄、枇杷黄或青灰,釉质近龙泉,釉多透明,但釉层较龙泉薄,较越器厚,多施半釉或不及底,釉施一次至多两次。

二、胎骨:坚硬、致密,淘洗不净,多有砂粒,胎色灰白或灰色;

三、装烧工艺:多用龙窑、匣钵单烧、置仰烧、叠烧、托座叠烧,少有垫烧;

四、形制:多宋元形制;

五、纹饰特点及主要题材:

有器内外双面划刻印花,器内划卷草纹加篦纹“之”字排列,形如锯齿;器外扇形划纹,有器内划花,碗心刻划莲花纹,内壁配篦纹;有器内卷草刻花,饰篦点“之”字纹,中心刻花团菊纹;还有器心印纹花草、动物、鱼纹、吉祥文字等;有器外壁划、印蕉叶纹,叶脉以篦纹刻划。

珠光青瓷碗类在工艺上还有一些特点,即是所谓碗心“线环”现象,即工匠在碗胎做成后,在器内底心用环状印模压出一个与底足相应的圆圈,上釉烧成后,碗心有十分显见的环状积釉圈,这即是日本陶瓷文献中称之为“线环青瓷”的由来。

珠光青瓷是青瓷之一支,原本受浙江青瓷,尤其受龙泉青瓷影响最大。福建毗邻浙江龙泉,以生产珠光瓷量最多的福建松溪窑和浦城窑、同安汀溪窑为例,试比珠光瓷与龙泉瓷之异同。

从胎釉比,珠光瓷胎骨杂质较多,釉水薄青,釉不及底,露胎,质地粗糙;龙泉胎纯、质细、釉水厚,釉色清净润泽,多呈梅子青、粉青,多次上釉乃至全器满釉。

成型:珠光器修胎草率,有跳刀痕;龙泉器修胎工整,器表平滑,且龙泉器多陈设艺术品、仿古大器或祭器,而珠光瓷少见。

装饰:珠光瓷胎体厚重,在纹饰上承接龙泉特色,常见纹饰有中心团菊纹,外划篦点花草纹、中心团菊纹,外饰对称局面的昆虫花草纹间“之”字形篦点纹;中心印花,外围饰划花、篦点纹等集刻、划、印花于一身的器物只有松溪窑、同安窑有,划3字形纹间篦划纹。另外龙泉器常用的堆、贴、塑、浮雕等手法,在珠光器中少见。由此可见,珠光青瓷纹饰与龙泉窑十分密切,但又有其自身特色。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同安系的青瓷中也有一部分光面无纹的器物。

二、烧造珠光青瓷的窑场

那么,珠光青瓷的原产地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1956年,当时晋江同安(现属厦门)要在辖区的汀溪修建一个大型水库,不料在水库工地挖出大量瓷片、窑具。这一年的冬天,陈万里等专家闻讯赶到这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量卷草、篦纹青黄釉碗,类似日本学者称之为“珠光青瓷”的碗,经过进一步考证,确定了“珠光青瓷”产地为同安县汀溪窑。纠正了以往日本学者误认为珠光青瓷产自浙江德清后窑的提法,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这之后,福建通过多次文物普查,现已查明:在全省68个市县,有厦门、泉州、南安、安溪、莆田、连江、松溪、浦城等45个市县的百余处窑址主烧或兼烧这类青瓷,因这类青最早在同安汀溪窑发现,故学术界称这一类窑为同安窑系。

汀溪窑位于现厦门同安区汀溪水库,分布于库区大坝外4座山头和库区一小山坡部分已被水库淹没,面积约4.5万平方米,历年调查,发现窑床十余处、作坊遗迹一处。其产品以日用生活器具为主,碗的产量最大,占到八成以上,最能代表该窑特色的是类枇杷黄色的“珠光青瓷”碗,庄为玑先生称之为“土龙泉”。其器型有敞口、撇口、直口、敛口、侈口,又分深腹、浅腹,宽、窄与高、矮圈足及大小等,造型以朴实厚重为主,但修坯、挖足略粗糙草率。装饰以刻划花为主,题材见荷花、牡丹、菊花、卷草及婴戏等;印花较少,仅见碗内心印双鱼、荷花、鹿纹,内外腹壁还是刻划花卉、卷草等。最具表现力的是刻划花卉、篦线、篦点纹,刀功娴熟、老到,线条流畅自然、矫健洒脱、活泼自由。

经过多年来陆上、水下考古,除了福建百余处窑址外,也逐渐证实中国浙江东阳、江山、金华、温州等地,广东潮州、汕头等地也生产这种瓷器,而其中,以福建产品最多最好。

关于珠光青瓷的烧造年代,史册文献均无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各窑场烧造时间来进行推断。比如随着汀溪窑产品的器型、釉色、装饰手法等逐渐明朗,同时根据在窑址中发现的具有元代器物典型特征的双鱼洗,再加上日本镰仓时代遗址出土的汀溪窑青瓷,两相对照,可以考证,汀溪窑“上限至少应在南宋”、“下限可能为元代”。因此,综合同安窑系各窑场烧造情况,笔者以为珠光青瓷的烧制年代应为北宋至元,其高峰期在南宋。

三、珠光青瓷的出口外销

福建仅烧造珠光青瓷的窑场就多达百余处,加上其他的窑场,数目惊人。据统计,古泉州所属七个县(包括同安在内)就发现古窑址共达四百多处。差不多同时期的这么多窑场同时作业,产量是何等的惊人。如此多的产品,当地人显然消费不了,那么它们究竟销往何处呢?

毫无疑问,生产如此之多的瓷器是为了出口外销!

泉州地处福建南部,是中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国际港口之一。有专家指出,古泉州地区一带,自唐宋以来,特别是宋元之际,古陶瓷窑场的大量出现是和外销有密切关系的。从文献记载资料,调查发现遗物以及国外已有出土的标本看,完全可以证实这一地区出现的陶瓷窑场是为适应对外贸易而建立的,而这些窑场烧造的产品,更是适应外销需要而生产的。

那么,这么多的瓷器销到哪里去了呢?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曾经担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的赵汝适著有《诸蕃志》一书,在这本书中,赵汝适说:当时福建地区等处陶瓷,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盆钵粗器以及瓷珠等,已行销于中印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以及东非海岸一带。该书所记陶瓷销往范围很广,计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囊括整个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

元代灭宋统一中国后,版图辽阔,国势昌盛,同时也沿袭了宋代对外的经济政策,对海运业非常重视,海上交通和海洋贸易更是盛况空前,陶瓷外销量进一步扩大。当时的泉州港一举超过了广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乃至“世界第一大港”。曾游历我国泉州、广州等地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他在他的游记《伊本·巴都他游记》曾称赞泉州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亦无不可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曾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他也称赞泉州港:“据商业额量说起来,这是世界两大港之一”。

这个时期,中国瓷器的出口外销的范围也比有宋一代更大。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文献记载。

有一位叫汪大渊的商人多次从泉州港出洋之后,回到泉州撰成的《岛夷志略》,这一年是元顺帝至正间(1341年)。在这本书中,汪大渊记载了当时泉州陶瓷外销的国家,这些国家有越南的占城,泰国戎,缅甸淡邈,柬埔寨真腊,马来亚丹马令,吉兰丹丁家奴,苏洛鬲,新加坡龙牙门,菲律宾三岛,婆罗洲蒲奔,勾栏山,苏门答腊的日丽,三佛齐,喷喷,旧港,班卒,假里马打,花面,淡洋,喃噬哩,爪哇的遐来物,文诞,东淡邈,甚至远达东印度群岛的摩鹿加群岛的文古老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那么,出口的瓷器中,以什么品种居多呢?

宋代的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当时福建地区等处陶瓷,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青瓷是排列第一位的。

在元代文献中,提及泉州瓷器外销品种的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一书,他在该书记载了洋人“采购清单”:“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错,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记载泉州青瓷器外销的史料。可见,在元代,青瓷仍然是外销瓷器中的大项。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宋元时期,珠光青瓷是福建出口量最大的瓷器品种之一。

宋元以后,繁盛一时的珠光青瓷逐步衰落,渐渐退出外销瓷的队伍,而替代它的是让无数人着迷的青花瓷。曾经兴盛了三四百年的同安窑系或者转烧其他品种或停产败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外销瓷的输入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输出路线上的澎湖、西沙群岛、新加坡中屯岛、安宅、赤嵌海岸,以及如“西沙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海底沉船中,所发现的诸多“珠光青瓷”,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总之,珠光青瓷在中国的外销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是古代外销瓷中的瑰宝。宋元时期,它和其他瓷器一起被装进木船,从泉州刺桐港出发,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曾经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来源:收藏快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