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行路难---平民自传)
第二章 勤俭人家
七
祖父的大名叫吕吉,最先给他起的名字是鏶。因为这个字通常难以看到,一般字典里也没有,笔画又多,慢慢地人们就写成了吉祥的“吉”,笔画少,更方便一些。当然,他从来不理会这些,从小没念过一天书,属于彻头彻尾的文盲,根本不会写字,他的名字任凭别人去写,只要叫准音就行。按他自己的说法,出生在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九零零年。从小体格健壮,七八岁就成了家里的得力帮手,放牛、拉动轱辘、打坷垃、割草,甚至锄地,凡是孩子们能干的活,样样能行,比一般人家的孩子都要出色得多,因为他很有蛮力又不怕吃苦,自然成了家里的后备劳力。十岁以后,便开始参加大田里的锄地和收割等劳作。
我家的祖上,属于世代农耕人家,从没有出过读书人。祖父的十几个同辈兄弟,个个都是文盲,他的同胞哥哥虽然识几个字,也仅仅是会写自己的名字或简单地记些账目。从曾祖父起,便一门心思用在农活上,吃饱穿暖是他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十五岁时,爷爷已经长的成年人那么高,粗胳膊壮腿的,成为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二十一岁那年,和奶奶结了婚,次年生下我的父亲,随后兄弟俩分了家,他分得一头牛和三十多亩土地。中国农民所谓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日子,对于世世代代的小农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力和满足感啊!可爷爷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曾有过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家计划。我们家乡,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初年,和南方、沿海地区相比,相对处于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太平军没有打到这里,捻军也未曾涉足此地,义和团、八国联军,都没能触及到这块多灾多难的古战场,这一切,无疑给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老一辈的人常说,清末民初,是人们生活得最好时期,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地方已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之中。
爷爷的发家本领主要是勤劳辛苦。自我记事以来,他从来没有午休过,吃饭很少坐着,总是站在炕沿边,匆匆扒拉完碗里的饭就走了。就拿锄谷子来说,在当地连锄带间苗,每人一天锄一亩多一点,他却要锄到二亩半,靠的是什么?还不是早出晚归!每年早早锄完自己地里的庄稼,又出去揽工,给别人家锄,挣几个现钱然后攒起来。到了冬天,大多数人呆在家里不出门,他却早早起来,挎着箩筐,提着粪叉,急匆匆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忙着拾粪。他常说:“庄户庄户,粪土粪土。”这样一来,那些离村较远的贫瘠土地和新垦出的荒地,年复一年也变成较好的地,粮食自然打得多了。
其次,他的节俭甚至到了守财奴的地步,和传统的旧式中国农夫一样,把裤带勒紧了还要再勒紧。小时候,每逢奶奶和我讲起爷爷的事来,总是把他称为抠心鬼。据说,他很少穿过像样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如果奶奶主动给他做了一件新衣服,他会大发脾气,久久不穿。家里吃的也大多是粗粮,常年不见腥荤。种的香瓜、西瓜之类从来不让孩子们随便到地里去摘,他给家里拿回多少吃多少,大多数拉到城里去卖了,然后把卖掉的钱交给奶奶积攒起来,到一定数目,再买几亩地,更紧地把自己捆绑在这块黄土地上。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我出生时,他拥有的土地居然已过百亩。农忙时,开始雇短工。在我幼年时,每到夏秋时节,总有三四个人和我们一起吃饭,我想他们一定是爷爷雇的帮工。土地改革的前一年,甚至雇了一名长工,常年住在我们家,和爷爷、父亲一起干活。土改时,上级给我们村下达了八个指标,农会根据各家的土地、产量,进行排队,他竟荣幸地跨入前八强,被划成富农成分。不久又将他关了起来,要他交出积蓄的银元时,他只交了一百多块,工作组不信,几次斗他,他怕被打死,瞅准一个下雨的夜晚,偷偷逃走,躲在城里的一位亲戚家中,不久被人发现,村里派民兵将他抓回。为防备再次逃跑,每晚将他仰面朝天绑在一张八仙桌上,继续向他索要银元,谁知后来又一次逃走。有人说他力气大,是自己挣脱的,也有人怀疑是看守他的一个人私自放了,因为这人曾多次给他打过短工,关系甚好。再次逃跑后,一直躲在阳方口一带,曾在一个刮大风的夜晚,秘密潜回家中,巧妙地避开看守人员,刨走一小罐银元作为盘缠。那时,他根本不打算远走,仍然幻想着有一天,风头过去,靠手头这点积蓄,再重振家业,他离不开土地啊!这一来,由于他的逃跑,工作组甚为震怒,将成分再次提升一级。于是,尔后我的履历表中,家庭出身那一栏,也便永远被定格在“地主“上。
土改后,爷爷失去了房屋、土地、粮食,最后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终于无奈地奔向口外,重新谋生。但唯一没有失去的,是他辛辛苦苦进入我村前八强,给全家带来的那个恶魔般的称号——地主,而且从此以后,这地主两个字,像鬼魂一般死死地缠住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并且越缠越紧。
此外,还有一件事顺便提一下。民国年间的雁北地区,公家允许个人种洋烟,绝大多数人家都种,甚至在日本投降后还可以种,至今我还记得割洋烟的情景。种洋烟给此地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洋烟的经济收入比粮食要高出许多倍。爷爷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把住房后面两块各二亩左右的旱地,很快变成了专种洋烟的水地,每块地里打了一眼井,又把地搂成许多小畦。种洋烟对于像他这样正儿八经的庄稼汉,收入大增,而那些喜欢搞邪门歪道的人却染上烟瘾,最后被迫卖掉土地,沦为赤贫。据老一辈人讲,那时,普通人家靠给别人当雇工,加上自己地里的收入,完全可以维持得了生活,而且属于中等水平,比后来公社化时强多了。只有那些懒汉、二流子、大烟鬼等不务正业者,才会穷到一无所有的地步。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农民都是这样走着过来的,要想过好日子,必须勤劳节俭。唯独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发明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新名词,人为煽动一些沦为赤贫的流氓无产者起来造反,并且频频不断地挑动他们、唆使他们,甚至无端地去憎恨和仇视比自己过的较为富裕的人家,在白白夺取别人财产之后,还要把人家全家老幼永远踩在脚下,让人家“永世不得翻身”。据说,这一切都叫做革命。
八
祖母出生在一九零三年,比爷爷小三岁。嫁给爷爷的时候,身体甚为虚弱,经常生病。但生活的重担落在肩上,只有带病劳作。在父亲还很小的时候,她承担了全部家务。那时又刚刚生下我的姑姑,照料孩子不说,还得时不时地碾米、磨面。尤其到了秋收时节,丈夫在地里忙着,场面上的活儿大都落在她身上。我们家乡,天旱的年份较多,家家户户多以谷子和高粱为主,拉回场面上的都是一捆一捆的连秸杆带穗子的庄稼,她凭着一把短镰刀要把所有穗子削下来,然后和丈夫一起用连枷打下颗粒,未打净的和带土的部分,还需用簸箕全部簸出。天天弄得满身尘灰不说,腰酸腿疼更是家常便饭。为了这个家,作为一个女人,她付出的甚至比丈夫还多。
我的曾祖父,原本不是这个村里的人,弟兄四人在他们的父亲带领下,于清朝后半期迁到此地,多半是看上了这个村人口少、土地多的状况。他们搬来的时候,当时全村不足四百口人,却拥有五千多亩土地,离村较远的地方还有不少未开垦的荒地。几十年的努力,每人终于修建起一座院子。曾祖父去世时,曾对两个儿子说: “我给你们打好了根基,以后的日子就靠你们了,千万不要抽洋烟,不要赌博,要正正经经地过日子”。爷爷秉承了曾祖父的勤劳遗风,夫妻俩同心协力做起了发财致富的美梦。到我出生的时候,他们已是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的父母,不努力咬紧牙关奋斗,怕也是没有出路的。做官为宦的,发财致富往往数年,甚至于数月。而中国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美好的日子却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不懈努力。据说,奶奶的娘家,正是看上了爷爷是个正儿八经的受苦人,才把女儿许配给他。奶奶对爷爷基本是满意的,曾多次对我说起,认为爷爷是个好人,未沾染过任何恶习,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只是那节俭到吝啬程度的行为,常常令奶奶不满。而奶奶又天生的好心眼,乐善好施,恰好弥补了丈夫的不足。爷爷固然把钱看得很重,但其诚信度极高,从未拖欠过雇工的工钱,因此,村上的人都乐于和他打交道。
我们的光景就这样一年好似一年过着。后来,日寇占领了县城,时不时的要粮,人们担惊受怕的。但战争慢慢平静下来后,庄户人家还得种地呀,只是那几年没有多大起色。进入中年以后的奶奶,再不像以前那样辛苦操劳了,因为有我母亲分担了大量家务,她的身体竟然逐渐健康起来,脸上的笑容也会时不时地闪现。恰在这时,正像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订婚还未出嫁的女儿突然因病夭亡。如晴天霹雳一般,奶奶被彻底击倒,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有一段时间甚至精神错乱,整天说着胡话。母亲曾对我讲过,姑姑死去的那两年,奶奶时常一个人坐到村边哭泣,每逢有一股旋风刮过,她便对着喊叫姑姑的名字,声音凄惨,让人听了倍感酸楚。母亲费尽周折,多方劝说,几番拉拽,才能把她弄回家里。回到家,还是不停地叫着姑姑的名字,饭菜不思。到土改时,已是面色惨白,满脸憔悴,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土改那一年,奶奶的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全家成年男子相继外逃后,做为家长,她被关了起来。直到一九五五年我到集宁上学,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才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奶奶和爷爷不一样,虽然也极力做着发家的美梦,但对钱财看得很轻,被关初期便交代了所有积蓄。至今我还记得,工作组派人来找母亲,说奶奶交代的,在什么地方埋着银元,母亲按着人家说的地点挖出两个小罐,工作组随即拿走。当然,工作组决不会就此罢休,又经过几次斗争,奶奶也被捆绑吊打过,有一次还烧红了烙铁,动员群众去烙,却始终无人下手,只好作罢,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人缘好。据村里的老人们讲,奶奶心眼好,那些年谁家有困难,向她借钱或粮食,从未碰过钉子。平日里,对贫困的邻居特别乐于周济。因此,村里的人谁也不愿在这个孱弱的妇人身上做得过分。
她被继续关押着,直到有一天,到刑场做了一次陪绑,吓得差点昏死,方才放归。我有一位本家伯父,叫吕成功,曾在村里当过閭长,任职期间一个姓白的人,因偷盗被抓,送进城里看守所,此人本来有病,不久死在看守所。从此,死者的弟弟白汉成便把所有仇恨都归结在吕成功名下。土改时,白汉成成了积极分子,坚决要求把吕成功处决,并准备将其十六岁的儿子同时置于死地,以便斩草除根。不料有人将消息透露给吕成功的儿子,这个少年在夜深人静后越狱逃走。处决吕成功那天,将奶奶和本村一个名叫白宽的年轻人一起押出,戴上高帽,走在人群里。前面几个年轻后生早用绳子将吕成功的双脚牢牢拴住,仰面朝天拉着绕村转了一圈。起先,吕成功还不断发出呻吟,拉出村外时,声音越来越微弱,等到达二里外的沟边,大家停了下来,将其脚上的绳子解开,随即把奶奶和白宽推到跟前。奶奶坐在地上,简直吓傻了,吕成功的衣服早已成了碎条,背上、臀部和后脑勺全都是血,只留有微弱的气息。这时,工作组的人,厉声喝令奶奶和白宽,将吕成功推下沟去。一个女人家多咱见过这样的场面,双手颤抖着,一点也不听使唤,浑身早已没有力气。工作组的人再次催促:“快推,要不先把你们推下!”幸亏有那姓白的年轻人,奶奶帮着总算把那血肉模糊的躯体推了下去,随即,民兵们搬起预先准备好的两车石头,纷纷向下砸去……当天夜里,她发着高烧,处于半昏迷状态。第二天,工作组通知母亲领人,母亲央求隔壁两位大伯将奶奶抬了回来。
当她对我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还在不住地发抖,并说,在尔后的几年里,时常做着噩梦,梦见当时的情景,梦醒后浑身发冷,害怕的再也睡不着……
九
父亲只活了四十岁,死在饥寒交迫的一九六二年。
父亲的死,对奶奶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痛不欲生,将近两年的时间卧病在床。我去看她时,她把父亲的死一股脑儿地怪在爷爷身上。原来,父亲在十三岁那年便承担起爷爷交给他的重任,耕地、播种、赶车、送粪、拉炭、应差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过早地落在他的肩上,早在青少年时便累下毛病。微驼的背,瘦小、黑干,从体质上看,明显属于缺乏力气的角色,底气不足,无论干啥都不能时间过长。小时候,上了三年私塾,认得一些字。本想继续念下去,怎奈那时爷爷正做着发家致富的美梦,强行让他辍学,跟着大人干起农活来。爷爷年轻时就是那种有蛮力的人,庄稼地里的粗活、累活统统归他干,但却不善于犁、耧、耙、耱那些用牲畜来协同完成的带技术性的工作,于是,决心把我父亲培养成一个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因此,一年里,父亲那把鞭子总不离手,每天收工回来还得铡草,半夜起来给牛添夜草,小小的年纪蛮辛苦的。为此,奶奶常常抱怨爷爷,而爷爷从不理会,他年轻时就是这么辛苦,有啥大惊小怪的,人累了,睡一夜不就好了吗!再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受罪,不受罪哪有饭吃!爷爷按照自己的逻辑,严格训练着他的儿子,到十五岁那年,父亲便真的成为庄稼地里的一个全面手。不久日本人打进来了,安宁的日子从此离人们远去,日寇在县城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关起门来大杀三天,城里的男女老少死难三千多人,四周村里的老百姓,纷纷逃向山里。但局势平静下来以后,他们又陆续回到自己的村庄。庄户人家泥手泥脚的,不种地靠啥呀!但此后的日子却常常令人提心吊胆。
那时,爷爷养着两头牛,一辆车,就是这车和牛给父亲带来了没完没了的应差。什么叫应差?就是上面派来的差事,让你无偿地运这运那的。城里住着日伪军,西山上又有游击队,我们村正位于县城和山的中间地带,两面都来要粮,都有差事要派,老百姓逆来顺受,那家也得罪不起,派来的差事谁敢不办?在这种情形下,父亲便常常赶着车,任由别人指挥着到处奔波。有一次被日伪军征去,一个多月没有消息,把奶奶吓得整日茶饭不进。一直到日本投降以后方才安定下来。然而很快又开始了抓兵,父亲只好躲到几十里外的亲戚家里,为此,爷爷还被民兵痛打了一顿,于是把新婚不久的二叔抓去顶替。那时二叔仅仅十五岁,后来从城里的军营逃出,父亲便带着他一起跑到大同,在孤山一个工地上给人家背石头,他们在那里干着只给吃饭不给工钱的苦力,还不时被斥骂,终于无法忍受,再向北逃到集宁。在那里先是做工,后来父亲托一位老乡,把二叔送到军营的伙房里去拉大风箱,他一个人找了个卖苦力的地方,借以糊口,直到奶奶来到集宁,一家人才得以团圆。一年后,父亲回老家接母亲和我,被民兵扣留。母亲种的几亩地维持不了三口人的生活,他又挑起担子做了货郎子。
做货郎子那几年,每天挑着百斤重的担子,早出晚归,只吃两顿饭,劳累和饮食的不均匀,使他患上胃疼的病症,到公私合营后,经商被取缔,再回到村里当社员,已经是满身疾病,一脸皱纹,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加之不断地看病吃药,到三年灾荒前夕,所有积蓄花光,家里已是一贫如洗。一九六二年冬天,便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死前,二叔曾把他接到集宁去治疗,不到二十天便死在奶奶的炕上。他的死,正是那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使我们这个家,从口外到口里,又一次经受了沉重的打击,不仅陷入最深沉的悲痛中,而且此后的日子更加艰难。
十
关于母亲的情况,以后将有专门章节叙述,这里暂且略去。上面提到的爷爷、奶奶和父亲三人,土地改革时,年龄都超过十八周岁,同属于地主分子和地主婆,自然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罪恶滔天的剥削阶级,和黄世仁、刘文才一样的面目可憎。而我,作为他们的后代,要想生存,必须和他们划清界线。一方面,我所受的教育,地主是那么可恶,那么缺乏人性,虐待、打骂、放高利贷残酷剥削穷人,把许多善良的人逼上绝路。另一方面,从小耳闻目睹的是,他们是那么勤劳,那么节俭,又那么乐善好施。在农村管制那些年,接触到和我爷爷的同龄人,也接触到父亲的同龄人,有时故意把话题引向这方面,大家一致公认,爷爷是村里最辛苦最勤恳的人,在劳动方面没有人能比得过他。而我奶奶和父亲的口碑更好,谁不说他们是顶好的人!年轻时便是在这样的矛盾心情中走过来的。
待我成年后,也就是在沈阳读书的那些年,曾经力图和他们划清界线,按照当时的要求,努力读一些马列的书和毛泽东著作,学习雷锋,使自己紧跟时代。然而,当我一想到年老的爷爷和多病的奶奶,一想到刚刚去世的父亲,总是很心酸,对他们怎么也恨不起来,他们的一生,辛勤劳作,只想把日子过好,该交公粮的时候并不比别人少交,该纳税的时候按规定付钱,他们是安分守己的公民啊!他们并没有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和反对现行政府的勾当。记得有一次,我问爷爷:“土改时,没收你的土地房屋,你恨吗?”老人很平静地说:“那是政策,又不是光没收咱一家。”同样,公私合营后,父亲被取缔了小商贩,回村种地时也显得若无其事,他说:“人家城里的买卖人都公私合营了,又不是光不让咱干!”他们只知道,公家允许干啥就干啥,不允许干的事就算了,再想其他办法。他们苦苦挣扎着,要活下去,要养活自己和孩子们,他们从来胆小怕事,尤其怕官、怕政府,甚至怕村干部,像这样的顺民,谁能说他们是阶级敌人呢?祖祖辈辈延续着逆来顺受的做人准则,那里敢“人还在,心不死”,更谈不上什么反攻倒算和政府作对。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被亲情蒙蔽了眼睛。是的,他们是我的亲人。而我在农村被管制的那几年,也接触过村里其他的“四类分子”,被批斗的那阵,甚至还接触过其他村里的“四类分子”,我敢说,这些人都是属于逆来顺受的角色。既然已经臣服了你,被你牢牢地踩在了地上,所有财产也被没收,为什么还要在死狗身上连续不断地放枪呢?这不是人为地制造压迫吗?我想不通,世道为什么会如此不公平。直到后来,我被人狠狠打了一闷棍,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和他们共同为伍时,最终还是未能划清这个界线,我也正儿八经地成了“阶级敌人”,而且被称为是他们的忠实的孝子贤孙。
未完待续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血色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