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式发掘的水井立面。
锚,古代水井吊桶用的钓钩。
这些西汉古井深约5—7米,全都用“陶井圈”构筑而成。供图/樊书海
小孩墓如此密集分布全国少见。(图中小坑均为小孩墓)
“南水北调”河北段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火热进行中,其中石家庄元氏县常山郡故城遗址附近“小留墓地”发掘日前结束。考古队发现在1 万平方米的沙地里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西汉时期,在全国非常少见。当时这么多水井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成为此次考古发现的最大悬疑。
发现
元氏常山郡故城发现40眼西汉古井
昨日14时许,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物专家、“小留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执行副领队樊书海介绍了元氏县“小留墓地”的发掘成果。从2009年 11月15日开始,至今年4月3日结束,本次考古工作共发掘出金、元、明、清各代墓葬20多座,出土金代葵口白瓷碗等器物60余件。“‘小留墓地’的考古发掘对研究石家庄古代文化史意义非凡。”樊书海说。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樊书海惊奇地发现,“小留墓地”所在的1万平方米范围内,有很多眼古代水井,且分布非常密集。“有的两眼井相距不到1米远。”樊书海说:“据老乡说,他们以前耕种、挖沙时破坏了30多眼古代水井,加上我们现场发掘的6眼,在1万平方米大小沙地里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如此小范围,水井分布如此密集,这种情况在北京等地也曾发现过,但北京等地的水井都是不同朝代的水井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而小留墓地发现的水井都是西汉时期的,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同一时期,这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
意义
“陶井圈”筑井技术非常先进
这些西汉时期的水井,每眼井大约5—7米深,直径1.3米—1.4米左右,都是用一层一层“陶井圈”构筑而成。这些“陶井圈”呈圆弧形,宽30 余厘米,3块“陶井圈”便可拼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圆圈。
樊书海介绍,“小留墓地”处于古河道,都是沙地,容易塌方。古人掘井时,挖到一定深度,便埋一圈“陶井圈”,逐层深入,逐层填埋,保证在里面挖井的人不会被塌方的沙子埋住。“这种用‘陶井圈’构筑水井的技术非常先进非常科学,在我国古代应用比较广泛,现在很多深水井都是用一截一截的水泥钢管构筑,很多地下排水管道施工时采用的顶管技术,估计也是从这个原理发展衍变来的。”
这次,省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采用解剖式挖掘,从其中一处古井的外立面开始挖,冒着严寒将冰冻的沙土一层层剥开,直到露出整个外立面。工作人员发现,这眼5米多深的古井由十几层“陶井圈”构成。“这也是我们首次搞清楚汉代陶井圈水井的完整结构,对今后的考古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樊书海说。
悬疑
这么多西汉古井到底做什么用
在“小留墓地”挖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古代的建筑遗地,而在1万平方米大小的沙地里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西汉时期,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那么当时这些水井是做什么用的?
樊书海说:“此地距常山郡故城遗址很近,又与其同属于一个历史时期,我初步认为这些西汉古井是给城内驻扎的军队和百姓饮用水用的。另外,从井内发现的做陶器的模具残片、铁锚等物看,也不排除其古代手工业作坊(例如制陶)等用途可能。这些谜团都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揭开。”
延伸
400平方米内发现
16座金代小孩墓
“小留墓地”发掘出金、元、明、清各代墓葬共20多座,这些墓葬大多属于古代富户的墓葬,对研究古代当地葬俗葬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樊书海介绍,在“小留墓地”一块20米见方(4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发掘出了16座小孩墓,这些小孩墓都属于金代,与其他大人墓并不属于一个朝代。在如此小范围,孩子墓分布如此密集,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他认为,宋金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这些孩子可能集体死于战乱或者瘟疫。
◎链接
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位于元氏县西北,今故城村一带,春秋时期属鲜虞国地,战国属中山国地,赵灭中山后属赵国地,赵王曾封公子元以此为邑,始名元氏。西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恒山郡于此,至汉文帝时因文帝刘恒讳恒字,改称常山(古时常恒通义)。到西晋,常山郡的治所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一带)。至隋朝末年常山郡城毁于兵乱。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河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