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何清涟:“中国制造”怎样才能再度兴盛?

 2009-12-11 13:1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从11月23日开始,由中国商务部"大力指导和支持",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商会等数家机构作为"制作方"的"中国制造"广告在CNN等世界知名媒体播出,宣扬的理念成了"携手中国制造"(Made with China)。这一理念强调"合作和参与",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广告的用意很明显,目的是挽回自从2007年以来因质量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溃败的"中国制造"之声誉。

如果国内的解读到此为止,倒也罢了。但有国内媒体却将此解读成"中国软实力的布局与经营,是围绕中国制造的对外品牌宣传活动"。

"中国制造"缺乏品牌是其致命伤,广告宣传固然重要,但却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中国品牌"。将这则广告解读成"软实力的布局与经营",无异于精神自慰。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重新认可与接受,其实不取决于中国花巨资投入的广告宣传有多精彩,而在于中国制造的质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方面与国际社会有不同的认知。

"中国制造"的"阿基里斯脚踵"

中国媒体对"中国制造"赋予了不少道德色彩,概括而言,一,"中国制造"是建立在中国自我牺牲基础之上的"全球经济发动机"和"生活品质助推器"。在经济上升阶段,让全球安享了"中国制造"所带来的福利;二,在全球经济发生变化时,"自我牺牲"的"中国制造"又成了其他国家应付金融危机的挡箭牌;三、在世界深陷经济危机当中时,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世界,是带领全球经济走出泥潭的"发动机"。

虽然"中国制造"被如此高调宣传,但中国政府也知道,时至今日,"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并不光鲜,投入巨资制作广告改善形象就是为了让中国制造变得亮丽一些。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阿基里斯脚踵"不在于外包装不足,而在于其质量低劣、不安全。过去几年以来,中国生产的含毒糖浆、毒牙膏、毒奶粉、含铅玩具、含有各种有害食物添加剂的中国食品等一直是各国媒体报导的目标,上海"楼脆脆"更是让世界建筑业目瞪口呆。"商业信誉 "的建立需要寸积铢累之功,而毁坏起来却犹如大水推沙。在没有多少资讯证明中国厂商洗心革面之前,仅靠广告是无法取信于外国消费者的。这一点有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为证:2009年前10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同比下降20.5%;尽管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出口数量减幅均持续收窄,但达到这点却是依靠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得以实现。

国际社会为何对中国的"自我牺牲"不领情?

中国的所谓"自我牺牲",谈的其实就是"中国制造"建立在透支劳动者的生命福利与环境生态之上这一事实。但这种"自我牺牲"不仅与"高尚"无半点关系,还表明中国政府的愚蠢,是中国人的耻辱。正如我在"世界工厂中的劳工现状"一文中的分析的那样,中国对劳动者实行低工资、低福利(或无福利)的"血汗工厂制度",不仅剥夺了劳动者权益,还使国内消费力长期低迷不振。伴随着"中国制造"行销天下,中国"血汗工厂"的面目也逐渐呈现在世界视野之内。应当令中国人感到惭愧的是,关注中国劳工悲惨境遇并试图帮助他们摆脱这种不体面的工作环境的,并非宣称"以人为本"的本国政府,而是中国政府一直排斥、监控的维护劳工权益的跨国网络。这个网络由许多跨国公司、消费者运动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外基金组织、公司社会责任国际组织、慈善机构以及宗教组织等构成,它们近年来一直对生产基地设在中国的各大跨国公司施加压力,要求推行"SA8000标准"(全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促使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生产厂家加强验厂审查,以改善中国工人的恶劣工作环境。可以说,建立在低工资低福利(或者无福利)的中国制造因其价格低廉而一度在国际市场上虽然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不会有消费者对此领情。前些年由一些人权组织发动的"良心购买"运动,曾获得不少消费者支持。

至于缺乏环保约束,污染者无须付出环保成本,从而使中国成了各国资本的"成本洼地",那更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管无能所致,不会有任何厂商认为自己应该感谢中国的慷慨"牺牲"--因为资本最听利润的话,哪里便宜哪安家。不仅如此,对来自污染严重的国度的产品,各国消费者还睁大眼睛,一旦对产品发生怀疑就会拒买。欧美各国也经常筑起"绿色壁垒",以防止受到污染的产品进入本国。

"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

对"中国制造"这种情况,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研究员爱利卡?道恩斯曾评论说,"中国商人从来不考虑人权、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很少捐助所在地的学校和医院等公益事业,甚至不惜和独裁政权合作,而这一切只为赚钱。"但对这类合乎事实的批评,中国政府自有一套 "中国特色"的对付方法,其套路如下:开始是将美国跨国公司推行"SA8000企业认证制度",说成是美国害怕中国强大,变相设置贸易壁垒;继而宣称这是 "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制造'",目的是打击中国出口;最后则声称"中国制造"被"强注政治商标","在西方有色眼镜下,中国商品也背负了政治和道德缺失的色彩。"

如此认识,又如何能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重振雄风"?

我想,"中国制造"的出路除了提高血汗工厂的工人工资与福利之外,让其工作环境变得体面人道之外,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国内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象中国经济那样,对外依存度高达70%,而国内消费能力却严重萎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国民在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投入过高。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之一是将在明年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但我认为,提出的那些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方法的腾挪空间毕竟有限,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从国人负担最重的方面入手"减负",只要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的压力减轻,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会大大加强,"中国制造"也有可能从外销为主转变为外销内销并重,减轻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中国经济转型才有希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