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开玉的神秘面纱(九)──清代-翡翠创高峰(组图)

 2009-08-21 21:2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清代继承了自古相传的中国玉工艺传统,并达到了巅峰时期。清代征服新彊之后,缅甸北部也纳入中国版图。于是新彊的软玉和缅甸的硬玉翡翠,便开始大量进入中原,玉的制作也因此大为发达。 翡翠被中国人喜爱从清朝才开始,清代以的中国玉器中是没有翡翠的。到了十九世纪时,这种美丽的翡翠成为宫廷后妃的宠物。翠玉白菜是清朝某位皇后的嫁妆,翡翠为青、白二色,象征女子清白的贞操,而白菜上的纺织娘,象征多子多孙。
  
清初,玉器艺术并无特殊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高宗乾隆时代,玉器雕琢技术达到高峰,作品不但多而精美,且足以概括清代玉雕的成就,因此西方人士便以乾隆玉做为清代玉器的总称。宋代与清代的作品主要以仿古为主。一般来说,如果一件玉器模仿早期铜器越详细,则属宋代作品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清代的师傅常以自己的花式加以古代风格,换句话说,清代的作品只仿古作品的形状,而不抄袭古代作品的细节。
  
清代艺术的特色是具有古代风格,一般人认为清代对仿古的作品较宋代更为严谨而细致。故宫藏玉实在有精细得令人惊奇的。像黄玉印章三方,这是三颗单独的方印,每颗印有一根玉炼,这些玉炼是由许多小玉环相接而成的,三根玉炼又由一个玉环把它们连接起来。这三颗印和这些玉炼是一块玉料琢磨而成的,任何地方都没有胶粘的痕迹。
  
我们知道中国人琢玉的方法是以石攻石的方法,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雕琢出这么精致的作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宫博物院中陈列有同样的两个花薰,一个色白,一个色灰,它们的形状都好像一个大的盖碗,周身镂空花纹,都是些花叶花朵。这原是一种存放鲜花的器皿,把鲜花放在里面,香气从那些镂空的孔洞散出,使人看不到花,而嗅得到花香。这两件东西如果是木制的,叫木匠雕这些镂空花并没有什么难处,但玉器要花的功夫和精力可要难上百倍、千倍。

历代玉器雕铭雕款的很少。新玉有许多是琢款的,旧玉则多补刻上铭文,这些几乎完全出于清乾隆皇帝之手。清乾隆皇帝很喜欢玉,他的咏玉诗句也最多,所以命宫中玉工将他的御制诗款与玺文加琢在玉器的表面。在玉器上琢御题诗可以算是故宫藏玉的一个特点。
  
乾隆时有一玉工以染色方法作出此玉色,并雕成青玉蟠螭纹杯。乾隆得之,视之为稀世古玉,爱不释手。后玉工之孙见之,说此玉为其祖父所作。乾隆要其说出染色之制作方法,玉工之孙详细道出其中奥妙,乾隆听而乐之,顿而开之。肉形石是一巧作。玉工见玉石颜色联想到三层肉,此石除皮部分,加以染色处理,作出肉皮、猪毛的样子,其余皆为自然模样,观其外形与真实的肉一模一样,故名 "肉形石"。

痕都斯坦玉器雕艺
  
清代的玉雕工艺除了承袭传统的技法与风格加以发展外,更由于高宗对于新疆的用兵,引入了异国风味,回教帝国的玉器大批东传,宫廷中称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本为青代对北印度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之回教国家的玉器。主要为十八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在北印度的蒙兀儿帝国与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雕琢制作的;极少数或许是由新疆回族玉工所雕琢的。新疆多回民,叶尔羌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贸易重镇。十八世纪下半叶,清高宗开拓新疆,地方领袖或朝廷的派驻官吏多以痕都斯坦玉器呈进。高宗甚为喜爱,常赋诗为文纪念,部分诗文或加琢在玉器的器表。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承袭中亚、波斯与印度的雕艺传统,又吸收欧洲与中国的艺术精华而成就其特有的风格。痕都斯坦玉器分食器与杂器两大类,以食器中的碗、杯、盘为大宗。造形上有的全器形成一朵盛开的花,或半个剖开的瓜。器底常浮雕成一朵平展盛开的花朵;器柄的地方多立雕作花苞与缠绕的茎叶,或是一个弯曲的羊头,羊是唯一的动物的母题。
  
在玉材的选择上,多倾向浅色,且多是单色玉器,追求纯净之美;未见运用多色巧雕者。部分痕都斯坦玉器再以金、银或各色宝石、玻璃嵌饰花纹,谱出灿烂花丽的风格。以花纹母题而言,这类玉器上多雕琢植物花叶,尤其以莨苕和莲为主。碗、杯、盘等容器之器耳与器底常为装饰的重点。晚期雕琢更倾向细薄精巧,器璧几乎是半透明,清高宗誉之为莹薄如纸,比之为蝉翅,堪称为鬼工、仙工。由于玉器器壁细薄,甚至可由内壁看到外壁上浅浮雕的层花叠叶,这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特色

清高宗常命玉工将御制诗加琢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器表。玉工们有充分的时间摸挲把玩,自然会吸收其风格与技术来设计自己的新作品。故宫痕都斯坦玉器展品中,有一件中国玉工所雕的羊头瓜瓣形水盛,显然的采用了痕都斯坦的造形。总之,痕都斯坦玉器对中国玉雕艺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玉工取其造形、花纹,学习它的精致细薄,但未刻意去仿制一模一样的器物,至于作品的功能都是纯中国的,如饮茶的盖碗、书画时用的水盛、笔洗等,不难在异曲同工之妙中分辨出是中国玉或痕都斯坦玉。
  
艺术的交流需要客观环境的容许,十八世纪下半叶,由于清高宗的开彊拓土,造成痕都斯坦玉器的大量东传,中痕艺术得以相互激荡影响。中国玉工由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品中吸取了灵感,也就是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造型、花纹逐渐被吸收融合,又成为大传统中的一个构成分子,并活用在日常生活中,这说明了中国文化包容力的深远博大。

清代玉器自乾隆、嘉庆之后渐渐衰退,但有清一代,不论是宫廷或民间琢玉都盛于其他朝代,制作技巧也高,因此在整个玉器发展史上,清代玉器的质与量都相当可观。玉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各时代呈现不同的意义与风格,历久而弥新。新的文化面貌造成新的需求,新的艺术成分不断融入,汇为中国艺术的新生命。


来源:中华文化天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