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农民肉眼观天象30年曾预测汶川大地震

 2009-03-31 06:5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一个人的奇迹

3月22日清晨,当城里的大多数市民还在熟睡中,汾西县僧念镇赵庄山村57岁的赵洪澎已经经历了20多公里的步行和3个多小时的火车旅行,出现在省城街头.随身的旅行包里,是一袋烤干的馒头片和厚厚一摞资料与证书. 30年土法观天象,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旅行.而他此次的省城之行,正是为了给自己摸索了30年的"肉眼观天技术"寻找用武之地.

周日的省城街头车水马龙.赵洪澎双手拢进袖筒站在街边,静静地看着面前经过的车流人流,短短的裤管和绿色鞋,使人行道上的他看上去分外显眼.为了破解风云雨雪雷电等令人类无奈的大自然之谜,从1978年至今,从26岁到57岁,几乎每个凌晨和黄昏,赵洪澎都要爬上离家0.5公里远的山上去 看天.如果不是前来省城,这个时候,他应该已从村外的山上观天象返回家中,在自己用圆珠笔绘制的表格里,添上一行诸如"晴天,西北红花朵云"之类的观测结果.

赵庄山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山村, 300全村来口人,多数在外打工,常住在家的只有30来人,多数都已上了年岁. 67岁的赵安庆曾担任该村村支书10年时间,电话中他告诉记者,赵洪澎家庭十分贫困且没多少文化,但他对天气预测的痴迷和钻研,少有人能比.早在20多年 前,赵洪澎便开始向村里人透露自己对天气情况的预测结果,起初人们对他的说法将信将疑-气象部门有专家有仪器有资料,你靠一双肉眼就能预测?然而随着他的 预言一次次被证实,几年后,他渐渐成了全村人的义务气象顾问.播种,收获,红白喜事甚至离家外出前,大家都习惯找他打听一下天气情况.村民们说,赵洪澎的天气预测准确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村民向记者讲述了几件赵洪澎肉眼预测天气的奇事:记不清是在本世纪初的哪一年,栽种红薯的季节里,赵洪澎提醒大家:今年天大旱,要给红薯地浇水. 听者将信将疑:刚种下的红薯浇的哪门子水?于是赵洪澎私下里拿自家的三块红薯地做起了实验.两块地依自己的判断浇了水,一块地按照以往的习惯没浇.不久, 全村的红薯苗几乎全部旱死,惟有他那两块地的红薯苗长势喜人.

去年冬小麦播种前,赵洪澎建议村民推迟下种,否则麦苗有旱死的可能.不久后他们发现,早种的小麦长到半尺高时由于地下水分被过早吸干而死掉了,而有几户村民听了他的,推迟下种,麦苗刚刚露出地面,长得正好.

村里人彻底信服赵洪澎,是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几位村民向记者证实,去年5月10日,赵洪澎一早跑到老支书赵安庆家,小心翼翼地说: "后天怕有大地震哩,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赵安庆谨慎地叮嘱他: "不敢胡说." 3月22日的采访中,他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村里接连数日停电,与手机捆绑的固定电话无法正常使用,导致他未能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这一预测. 5月13日村里恢复供电,村民们从电视中了解到一天前发生的汶川地震惨状后,对他颇有怨言.去年6月15日,把50亩小麦收割完毕堆放在家里,赵洪澎便直奔省城.在省城一家小旅馆住了5天,其间他根据自己肉眼观测的结果,向省地震局报告了6次地震,其中5次得到证实. 2008年11月,赵洪澎接到汾西县地震局颁发的"防震减灾宏观观测联络员"聘书.

一个人的执拗


赵洪澎1952年出生在汾西县一个教师之家, 1957年其父蒙冤返乡,赵洪澎受此牵连,小学未读完便回家务农. 1978年, 26岁的赵洪澎为了改变家境贫寒的状况,请来师傅做起烧砖生意.当年秋天,他花整整3个月的时间,一块块扣出了3万块砖坯,尚未进窑,一场突然而至的大雨让砖坯瘫软,倒塌,变成一摊泥土.大雨停下,他打起精神重新再扣,未等扣完,又一场大雨让他欲哭无泪... ...秋雨的干扰下,他的第一窑砖烧成时,竟已是次年.

这批砖出窑的次日,赵洪澎的妻子因产后风离开人世.把仅有一个月大的小女儿送给他人,伤心欲绝的赵洪澎背起行李离开家乡,拜师学习烧砖手艺.日复一日,他一边忍着心伤对炉添火,一边在心底默默质问:命运为何对自己如此不公.这样的质问,后来演变作对"老天"的好奇.天空为什么会有晴有阴?天上为什 么会有云朵?为什么会刮风,会下雨雪?这一年,他开始试着用自己一双肉眼观察天象,以绘画形式记录下一天天的天气变化,从中寻找规律--治天不可能,但是如果能提前知道天气变化,做些预防也好啊!

最初几年,赵洪澎除观察天象外,还抽空前往运城等地,走访当地老农,收集民间气象谚语,并根据前人对云,雾,雷,风,雨,旱,涝等的说法,总结出 一些气象规律,编成小册子印发给大家. 上世纪90年代初,赵洪澎离开砖窑返家务农.农闲季节,他将自己外出观察天象,收集气象谚语的范围,扩大到了山东,安徽,四川和北京等地.

因为贫穷,赵洪澎渐渐摸索出一套省钱出门的"好办法."他曾经不止一次冒险攀扒货运列车,列车中途停下时,他从自己的提包里捧一把核桃递给司机, 再小心翼翼地赔笑报上自己的"添煤"特长,之后的旅途,他便成了车上的临时锅炉工.每到一地,他必先找一家最便宜的旅店住下,每晚20元,是他能接受的价格上限.次日一早,他便走上街头,为旅店拉客人.运气好时,当晚起,旅店便不再向他收房钱了.出门在外,他习惯以提包里烤干的馒头片充饥,偶尔下馆子吃碗面改善生活,则是用从家带来的花椒结账.

这样的外出坚持了多年,赵洪澎手提包里的内容没有大的改变,一堆自己蒸熟烤干的馒头片,几把急时可当钱使的核桃,一副用细绳替代镜腿工作的老花镜.

1999年3月5日,汾西县气象局向省气象台出具介绍信:我县僧念镇村民赵洪澎热衷天气预测方面的研究,现本人想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论证个人积累的实践经验,请予联系.

2002年正月,赵庄山村村委会开具证明:兹有我村赵洪澎,现年50岁,住家务农,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他凭肉眼观测天气已有20多年,不出正月可知一年的天气降雨.此外他还有一项关于地震的发现,望贵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善良朴实的赵庄山村村民,也纷纷拿起笔,用稚拙的字体,为他们的土专家写下一份份证明信:

他(赵洪澎)对此事信心坚定,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

恳请给予大力帮助,恳请广大科研人员将疏漏之处及时反馈给他本人,以便完善他的观天技术.

一页页介绍信和证明信中,赵洪澎的年龄一年年在增长,接收单位也从省级气象,地震部门渐渐发展至国家气象总局,国家地震局... ...各式各样的纸张上,各式各样的字体和内容,记录下这位贫穷的山区农民多年来四处讨教的艰难足迹.

一个人的企盼

随身携带的一个软皮本,密密麻麻记着赵洪澎多年来收集到的气象古谚:八月十五云盖月,大年初一下大雪,八月初一下,来年挂犁耙... ...画着他观测到的太阳,云朵形态,以及预测得到验证后的喜悦:多年来我经过观察实践对照,知道我处今年夏季丰收,秋粮有种无收,现在果然如此.夏收时我对我村的人说,早收不烂,迟收长芽;伏前耕地好,伏后耕不动,也是如此.当地百姓也说准确.所以我想为人民做点贡献... ...

三晋都市报:你认为自己的肉眼观天技术有科学性吗?

赵洪澎:肯定有.我没有文化,但是我知道,天体运动是有周期性的,因此天气变化一定也是有规律的.

历史上很早就有古人观天象安排农时的记载, 2004年襄汾县陶寺镇发现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气象观象台,我专门跑去看过.从遗址现场看,古人采用的方法和我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三晋都市报:听说你对一些民谚有自己十分独特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了天象观测的实践中.

赵洪澎:古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这句话不光说人,自然界也是一样.再比如,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从这句话得到启发,用于观测天象.现在每年不出正月十五,我便做出一年的天气预测,大致不差.

三晋都市报:之前你曾到一些专业气象和地震部门推介自己的技术成果,他们如何评价?

赵洪澎:他们都是先要论文,我自己写不了,找人写了一点,他们说看不懂.但是去年以来,省地震局预报处多次肯定了我的预测,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地震目录,鼓励我继续研究下去.

三晋都市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对自己这项技术的未来有信心吗?

赵洪澎:有信心.我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相关知识和资料也很少.下一步,我希望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下,对地震方位的预测做进一步研究.因为这项技术不够成熟,没办法把它介绍出去投入使用,我急得在家哭哩.我对我们村的人说,就是卖牛,我也要把这项研究搞下去.有生之年,我只想为社会办一点实事, 用我掌握的技术,尽量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


来源:三晋都市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