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当然就会有生活的比较。过去,我们比较生活状态,往往从衣食住行入手,或者是什么老三大件,新三大件。如今,都是数字时代了,咱们就跟着潮流走,来个新老结合,从医,士,住,行四个方面看看在多伦多和在中国城市的不同感受。
医疗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关注的焦点,而穿衣不论在中国或在加拿大在我们生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以医代衣"合情合理。医疗开支是历届加拿大政府预算中的重中之重。新移民落地之后,很快会享有"免费"医疗,所谓免费是免诊断费,不免药费。但是如果住院,费用全免。虽说预约看病制度使得等待时间偏长,但大病住院不再付费,可以说解了很多人的后顾之忧。
记得刚来时,孩子不幸摔伤锁骨,急救车很快赶到,担心颈椎受伤,很快加了固定脖套,送到儿童医院,各科大夫忙前忙后,秩序井然。各项检查,从X光透视,到CT诊断,专业严谨,一丝不苟。不论医生护士,答疑解惑,工作认真,和蔼可亲。这也让我想起了国内的经历,一次要做鼻中隔手术,一个医生普遍认为的小手术。找了同学,再找到其父辈,全国知名的耳鼻喉专家,老专家说我年纪大了,让我的学生,一个主任大夫来给你做吧。手术前刚住进病房,其他的病友就过来问,有没有给大夫红包?我虽然第一次经历手术,但社会上早有耳闻" 红包制度"。便问了手术大夫,这样的手术红包多少,大夫言明数目。转天手术开始,虽然鲜血直流,我的意识保持清醒,先是听到大夫说需要錾子,护士说没有准备,消毒需20分钟,等到缝合时,线又没有准备,又等了一阵,终于结束了,比正常手术时间长了近一个小时。这还是我在一家市级三甲医院的经历。
在加拿大,从没听说红包的事,这里的医生更让人尊重。与国内报道的"百万元医药费"形成对比,加拿大的医疗给人以希望。
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学而优则仕。回国的时候,耳闻目见,过去的一班弟兄纷纷当上了领导,虽说职位有大有小,可起码管着"三五个人,七八条枪",那种满足举止言谈中不经意的就写在脸上。再回到加拿大,要说有机会来到北美,谁不是喝了几年墨水的,可是在这儿,不要说当个领导,就是当个小组长,也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来到加拿大,解决了温饱之后,享受这里的蓝天白云,接受这里的饮食文化,认可这里的出行居住条件,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仕途,心里就不能平衡了。唉,也不知道多少"有志之士"壮志未酬。
理想与现实总是存有差距,可有时落差之大,的确令人瞠目。记得客户中有一位曾是国内一位大学教授,四十多岁来到这里,落地的第二天,就从报纸上找了一份苦力工,搬运扛包。一天下来,累得都站不住了,可这位老兄转天又找了一份生产线操作工,制作门窗。这个工作干了一个月,工作期间还找好了一家线路板生产厂,又是一天没歇进了这家工厂,一干就是一年。一年后工厂要给他转正,可是他早已利用这一年当中的公休学习了质量控制课程,此时获得了两份质控方面的工作Offer。他选择了其中一家上市公司,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两年之后,获提升小组长。可是好景不长,工厂裁员,"小组长"也不能幸免,只好利用EI期间,选好方向,学习新技术,半年过后,"小组长"击败多个竞争对手,成为一家大电信公司市场分析部门的经理,在这个新的舞台上施展开了拳脚。回顾"经理"的成长道路,从最低的小时工,计件工,到后来的工程师,小组长,经理。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不断进取,不断提高。我相信,在他身边,不论是什么族裔,都能看到他的踏实勤奋,他的果敢睿智以及杰出的工作能力。
也许你会说,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这就对了,正所谓移民当中,藏龙卧虎。如果说二、三十年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仅限于报纸图片,那么今天,由于我们这些新移民的到来,我们展示给加拿大,以至整个北美一种新的形象,这种近距离接触,不但会改变人们的偏见,还会打破人们的旧有认识,使得这里的人民理解我们的思想,欣赏我们的能力,接受我们成为这里新的成员。
- 关键字搜索:
- 亲身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