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用真相回应哈尔滨命案的舆论操纵

 2008-10-26 23:3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10月11日夜晚,哈尔滨某酒吧外发生一起命案。最先传出的消息说,齐新等6名警察酒后行凶,打死了22岁的大学生林松岭。于是群情激愤,谴责警察滥权施暴。随后,哈尔滨电视台播放了现场监控录像,人们发现林松岭打架时也十分勇猛。紧接着就有消息说,林家背景深厚,既有富商又有高官。随后民意发生了大转弯,成了"六提辖打死林衙内",警察不畏强权,为民除害。

民意没有定见,朝秦暮楚,十分盲目,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讽。其实,在这快速转变的民意后面,有一个不变的逻辑,那就是谁更坏就恨谁。大学生和警察相比,当然是弱势群体,无辜少年;警察为虎作伥,欺压良善,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跟高官富商比起来,警察又是可怜的羔羊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磨推鬼,钱权交集的家庭,养出比坏警察更坏的恶少来也是常有的事。

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短短一周之内,当事双方都先后成功地操纵了民意。它是一个观察民意如何被操纵的范本。

我们一般认为,民意就是民众个体意见的集中表达。但是,在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古斯塔夫·勒庞看来,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与独立的个体完全不同。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只要他投身群体,就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从而变得盲从,冲动,简单化,极端化。勒庞在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中,不无灰暗地说,群体的意见多半受领袖支配,民主不过是独裁者的一件漂亮的外衣。

勒庞之后的历史证明,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悲观,但民意极其容易被操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操纵民意的第一要点,就是让他们的头脑中装满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往往都不准确,却又深入人心,难以磨灭。比如"河南人骗人"、"湘女多情"等等,都是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在"10·11"哈尔滨命案中,民众的刻板印象是:"警察很坏,有钱人更坏,当官的最坏"。

操纵民意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有选择性地发布消息,甚至制造谣言,引导舆论。在此命案的开头两天,倾向于死者一方的人抢先发布了消息,强调了"警察"和"大学生"的身份符号,喊出了"知法犯法"的控诉,还引用了"孙志刚事件"的案例。应该说,这是比较熟悉媒体和民意的做法。但倾向于警察一方的人,更加谙熟此道,在监控录像曝光的同时,就广为散发了"死者家庭背景深厚"的消息。这些消息中,指名道姓地描述了死者亲属的社会关系,不由人不信。根据前述刻板印象,民意立即倒戈。

尽管民意容易被操控,但只要你认同民主的价值理念,又不可能不尊重民意。那该怎么办呢?"10·11"哈尔滨命案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0 月18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记者会,哈尔滨市公安局官员称,经过逐一核实后,确认网上传言不属实,死者家没有高官背景。10月20日,死者家属及律师又召开媒体见面会,称监控录像公布不够全面。此后,民意发生了分化,一部分站到两边继续对阵,另一部分却从被操纵中觉醒了,不愿意在残缺不全的消息中争吵,把诉求改变成要求公布更多真相。

可见,要让民意相对理性化也并不困难,只要信息透明,就成功了一大半。在此情况下,双方当然可以继续争取舆论支持,但是争取不同于操纵,影响不同于引导。争取和影响,好比在一个十字路口,说服一个健全的人走某一条路;而操纵与引导,好比蒙上或者刺瞎他的眼睛,用自己的手牵着他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南方周末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