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打工的酸甜苦辣(二)(图)

德国南部富有的工业城市斯图加特,每年假期涌入大量外地学生寻求工作机会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三) 直接和工厂联系

有了几次打工经历,我们决定直接和工厂联系,万不得已时才接受中介的工作。在我们离开斯图加特前,小周幸运的得到一份砖瓦制造厂的活,小时工资22马克,算上加班费每月约有5000马克进帐--很丰厚的一笔收入!他很慷慨的将联系地址告诉先生,来年夏天他们便一同进了这家砖瓦厂,约定干三个月。第二年我也在劳动局找到了一份出版社的工作--在书库中将顾客订单中需要的书找齐,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轻松了,收入却在增加。

真诚、善良、忍让,路越走越宽

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先生工作的砖瓦厂实行早晚两班倒。制作瓦片的模子按理说应该在下班前冲刷干净,以便交接班后下一批工人正常开展工作,更有利于模板的保护。但通常经过一天的劳顿,人们已筋疲力尽,不愿再去搬那些几十公斤一个的生铁块子,这样一来,成堆的模子就这样堆积着,“迎接”着下一批工人。轮到先生当班时,他主动在下班前将一个个模板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第二天再上班时,看到工作台上摆着这样一张字条:“你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非常感谢!”。从此以后,工人们自觉在下班前冲洗模板,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局面。

我一向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在新的工作环境,工头派给我的活,我都想办法以省时省力的方式干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工头对我非常满意,甚至让老工人学习我的工作技巧,对我的称呼也变得非常客气。他很理解学生的假期有限,便有意给我安排加班机会,除周六的加班外,平时也尽量让我多干。其他学生想加班,必须在厂方统一安排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我可以自己决定加班时间,因为他认定我不会偷懒。逐渐的,我发现其他老工人对我好象有看法,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小组工作时不愿配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我觉得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间建立真诚理解和尊重才是关键。一次,工头让我和一名老工人一起完成几百份客户订单,起初她流露出不愿和我合作的意思,我没有在意她的态度,把精力专著于工作上,主动挑起重活,将包装好的重箱搬运到旁边的小车上,对她提出的意见我也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渐渐的,她对我热情起来,并开始夸奖我。这样,工作中的矛盾被一个个解开,同事间的关系又融洽起来。

2001年砖瓦厂由于经济原因裁去一个班,同时也减招学生工。经我介绍,先生也获得了出版社的假期工,在一包装部门干活。工头是一名约50多岁的德国女人,嗓门特大,动辄发火,而且脏话不离口,对手下员工的要求近乎苛刻。对于她安排的工作,先生总是尽职尽责的完成;对于她的误解和咆哮,先生总是平静的听着,并始终微笑着平静的解释,对她保持一种宽容和忍让。

实际上,我们一直很同情她,因为一次工伤造成的背部重创,导致了她70%的残废,这可能是她坏脾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她的孝顺是显然的,每个星期一她都去探望独居的母亲,给她带去自己做的饭菜,蛋糕或其它小点心,直到母亲去世。当我们干完假期工,准备返校时,她特地过来向我们道别,拉着我们的手,眼中充盈着泪水,话语哽噎,恳切的希望我们下次再来。

在今天,崇尚金钱和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这时,在异国他乡,再一次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忍让,是多么的珍贵!

无“失业”之忧

我和先生虽有不同的工头,但实属同一大部门。在我们工作的最后一天,部门主管特地过来打招呼,让我们下班前去他的办公室坐坐。他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我们不要再客气的称他为“您”,而应以朋友的礼节称为“你”。他递上两张早已准备好的名片并告诉我们,以后再想来工作只用给他写一封电子邮件,最后与我们拥抱道别。自此,我们省去了找工的麻烦,工厂人事部门总会在放假前主动打电话询问我们是否有空来帮忙。

不随波逐流

随着每年假期越来越多的学生流往南方大城市找工,住房成为一个日趋突出的问题。在斯图加特,原价200多欧元的十几平米的学生宿舍,由于中国学生的蓄意高抬房价,突飞猛涨至400~500欧,房主从中渔利价差,听说对于在Bosch打工的外地学生,房主还会额外收取一定的费用。相对于德国学生的坚持原则,中国学生的这种鱼肉同胞的作法,越发让人不寒而栗。

我和先生所租的住房也于9月底到期,而我们的工作还得继续一个月,大学广告栏里找房告示随处可见,高抬房价的告示也在其中热闹的点缀着,偶尔见到一两张以平价出租房间的广告,也早已过期。我们断断续续找寻了半个月,毫无结果。转眼到了月底,下班后我们再次来到大学,如果今天找不到房,明天我们只有流落街头。我泄气了,对先生说:“我们妥协吧,看看高价房!” 先生摇了摇头:“我宁可睡火车站,也不会去助长这种恶劣的风气。房价是怎么抬起来的?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人去助长它,否则,一个巴掌怎么拍得响?!当我们抱怨别人时,有没有想到自己的推波助澜!”

就在我们准备空手而归时,在地铁口碰到一位因租不出房而犯愁的中国人。原来他和另一同胞计划好合租两室一厅,等他将房子租下,这位同胞却又另辟奚径,私自收回承诺。在感叹人世险恶的同时,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经济问题。这样,我们租下了一室一厅,落得个皆大欢喜。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时至今日,先生和我早已毕业,先生也已就职一家大公司任机械设计工程师,每年侯鸟一般的打工生活也已成为过去。回首往事,在那些极度艰难的日子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引领着我们,克服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困境。他象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归正着我们这艘不经风浪的小船,将我们带往希望的彼岸!

(完)

本文留言

作者周菲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