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为什么踩高跷又称为“柳木腿”、“脚把”?

 2007-05-27 15:2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在《列子.说符》上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是说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个叫兰子的艺人,擅于杂技表演,把一对长木棍绑在脚上,能跑能跳,手上还同时轮流抛耍七把剑,技艺高超。一般都认为这是最早的有关踩高跷的记载。

早期的农业社会,在迎神、庙会或节庆游行时,都可以看见踩高跷的民俗技艺表演,其动作允文允武,时而诙谐时而惊险,所以深受大人小孩喜爱。那么,为什么踩高跷又叫“柳木腿”、“脚把”呢?

踩高跷的“跷”,古作“趫”字,。《说文解字》上载:“趫,善缘木之士也。”就是擅于爬树的人。“踩高跷”就是把双脚绑上长约三至五尺的木棍,并能在上面且歌且舞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踩高跷”还有多种俗称,如缚柴脚、扎高脚、走高腿、拐子、踏跷等,这些俗称应都源于双脚上绑着的长木棍。

“踩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技术更臻完备纯熟,花样也更多;唐宋时期,“踩高跷”活动已经在民间盛行;至明清时则成为迎神赛事、庙会、节庆活动中的重要表演项目,而“高跷”一词也是在清朝时才被使用。

踩高跷是表演者双脚踩在长木棍上,凭着杰出的平衡感和超群绝技,行动自如的演出行走、跳跃、前后翻滚、舞剑等特技动作。他们大都浓妆艳抹,造型各异,并依所扮角色穿着不同的戏服。高跷的表演形式又分为“文高跷”、“武高跷”,前者有剧情重扮象,讲究扭、逗及角色情节的诠释;后者则强调武术和个人技巧,以高难度技能为主,如叠罗汉、跳高桌、单腿跳、倒立等。按跷脚长短,高跷又有高跷、中跷、低跷(又叫跑跷)三种,最长可达一丈多,最短的不足两尺。高跷阵的组成无人数限制,六七个、甚至十多个都能成阵。

“踩高跷”是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它融合了地方戏曲、杂技、音乐、舞蹈、武术等,可文可武,动作活泼多样,精湛的技巧,老少咸宜,因此才能流传至今。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