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我们的一枚奥运金牌要7亿代价?!
金牌,还是学校?民间的质疑,不是没有。一篇网路文章,不胫而走。《奥运金牌的陷阱》作者用这样的公式来算成本: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赢得32面金牌。金牌是用多少钱堆出来的?1998年汉城主办奥运时,中国体育总局的年度预算是10亿人民币,1992年参加巴塞罗纳奥运会时,这笔预算增到30亿。2000年悉尼主办时,预算增到50亿。以此类推,雅典奥运会备战四年,中国就要花费200亿元。最后得到32面金牌,那么每一面金牌就是大约用7亿元换来的,“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
作者质问:“海内外华人发起了‘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希望小学’。为失学儿童修建一所希望小学的费用不过20万元左右,而夺取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则要7亿元,用这笔钱可建造3500所希望小学。如果按每所小学100人计算,建造3500所小学,就能挽救35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如果把备战雅典奥运会的200亿元用来办教育,能够修建10万所希望小学,可以让1000万失学儿童上学读书。假如你坐在领导人的位置上支配这200亿元,你是选择夺取32枚奥运金牌,还是选择让1000万个失学儿童上学读书呢?”
这个计算的公式当然破绽百出,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却真实无比。中国的32面金牌是怎么来的?花什么样的代价来的?到今天为止,中国的体育制度还是计划经济由上往下贯彻的菁英集中营培训方式。国家以纳税人的钱,办理各层体校,投入大量金钱。几乎所有赛事的得奖者,都来自这个体系。
雅典奥运最闪烁的明星,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刘翔,是怎么培养的?有一整套的科技器材和专业人员负责纪录、分析他的每一场比赛。一套分析软体就是3万元人民币。训练人员、分析人员、营养师、出国经费,器材消耗……等等,一个刘翔,大概就是几百个几千个“希望小学”的经费。
宣扬国威还是全民体育?
相对于中国这套所谓“举国体制”,倾全国之力培养少数菁英的体育制度,西方国家和日本的选手,却来自全民体育的基础上。推动全民体育的模范生,是德国,也是日本的仿效对象。德国有将近9万个运动协会,2700万个会员,70%的14岁以上的德国人在自己所属的运动协会里终身运动。各形各色的运动协会全属民间组织,行政和教练,都是志工。以最受欢迎的足球来说,德国有2万6000个足球俱乐部,17万个足球队,600万个足球会员,从3岁到老年。每一个村子都有游泳池、足球场、体育馆、溜冰场等等,对全民开放。
也就是说,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的金牌,在有些项目,譬如篮球,是自由市场的运作,大部分却是全民体育的结果展现。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运动场馆很多,但不对全民开放,只供特定少数人使用。体育预算惊人,但不用在国民体育上,只在培养极少数的得奖明星。西方国家竞技是为了鼓励自己国内的全民体育,培养国民体魄;中国竞技是为了对外宣扬国威,国民体魄的健全则似乎根本不在思维之内。
全面的基础建设,是一种物质文明,但是物质文明会影响精神文明。在菜市场里随地吐痰的人,到了洁净光亮、现代感十足的地铁站里,他就不会吐痰。那长期浸淫于权力的官员,跟世界接触多了之后,他会醒悟到自己的粗暴。办一次奥运,与全球握手、对话,北京人会经过一次震撼的文化和文明洗礼。我们可以为北京高兴,高兴这个城市在几十年的政治劫难后重新出发,平视国际;我们可以为北京祝福,祝福北京从奥运的筹备里真正学习到“以人为本”的深刻意涵;我们也可以期待,期待一个更文明、更理性、更开阔、更体贴细致的北京优雅而从容地走进国际社区。
台湾从北京筹办奥运这件事情可以学到的,是中国人面对全球的视野和气魄,是他做事态度的专心和执着,是他对基础建设的认真和全面,但是,对不起,绝不是申办2020奥运,或是送20个孩子到巴西去踢足球。那“万里长城”美学,正是许多国家或城市所不要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震撼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f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