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关系 找的是体制漏洞和缺失

每年七八月份,我的电话就热闹起来。熟人生人都接二连三地开始拨打我的电话,了解高考的分数、分数线、录取情况……在他们眼里,我俨然是教育考试院的负责人。
其实,我不过是一个教育记者。宣传报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典型,那是我的主业,朋友们如果找我帮助报道某个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某个老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某个学生自强不息的学习态度,那我倒是乐意拔“笔”相助。可是,朋友们多半时候找我不是打听招生录取情况,就是要介绍实习单位,甚至还有要推荐就业的;老家那边的父老乡亲,一会儿打来长途找我帮助给某个人说说情,能不能少罚些钱……
有过这样尴尬遭遇的,当然不止我一个,而且我知道,熟人或朋友找我,多半属于“病急乱投医”,是走投无路之际,一种碰碰运气的选择。可是,我实在没有说不的勇气,因为他们不是要我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和违法乱纪的事,不过是希望第一时间了解一些招生考试方面的信息、希望获得一种平等的待遇、希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能满足他们的合理期待吗?
我实在没有一点儿把握,因为我有时也不得不去四处托熟人、求朋友、找关系,那种焦虑与尴尬,至今记忆犹新且心有余悸。我知道,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应当尽可能地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该公开的公开了、该公平的公平了、该公正的公正了,老百姓何苦还要去找啊找啊找关系?
湖北省招生部门今年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大胆创新,随机抽取考生、教师和家长代表亲临高招录取现场,见证招生录取工作流程,并请一名考生代表为湖北第一批录取院校正式开档(新华社武汉7月16日电)。当一切工作制度、程序公开透明之后,当老百姓知道了“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之后,他们还会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找关系上吗?当年,日用商品紧俏,什么都计划供应,人们不得不四处找人批条子;如今,谁还会去找关系批条子呢?
曾有人在网上列出中国人“找关系”的排行榜:进机关当公务员;工程招标;招生考试;求医看病;机动车违章处理……刚刚公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似乎更能说明问题。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事实上,一个社会的进步,依赖于公民个体的道德自觉是不可靠的,更需要科学的制度作保障。考察制度设计是否到位,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看社会上是不是有许多人在想方设法地找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经说过,中秋节前北京堵车很严重,都是送月饼的。什么时候中秋节前北京不堵车了,我们的政府工作可能就好多了。
不要一味责怪人们喜欢找关系,倒是应当追本溯源找一找社会体制中的那些漏洞和缺失。因为有漏洞和缺失的存在,芸芸众生才开始晕头转向地找啊找啊找关系。(周云龙)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