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著名古塔-阿育王寺舍利塔 世界仅存18座舍利塔之一

 2005-10-13 17:3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舍利”,是梵文的音译,通常意指佛陀的身骨遗物。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灵骨中有许多明亮晶莹、击之不碎的坚固之物,分别有白、黑、赤三种颜色的骨舍利、发舍利、色肉利。

当时,古天竺诸国的国王达成将舍利分成8等份的协议,分别由八国建塔供奉。这就是“舍利塔”的起源由来。目前全世界仅存18座存放释迦牟尼舍利的佛塔,中国拥有两座,一座在北京的西山,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

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其皈依佛教,弘扬佛法,用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建塔,一共建造了八万四千塔,供养释迦佛舍利,分布于南赡部洲各地。传说,阿育王建造佛陀舍利塔时,得到药师佛鼎力相助。阿育王将佛陀舍利聚拢,摒除一切杂念,诵念药师佛心咒十万遍后,十二药叉明王施展神通,于一刹那间,将佛陀舍利送往世界各地,一日夜建塔八万四千座。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因系阿育王下令建造,故俗称“阿育王塔”。

“阿育王寺”位在浙江省鄞县宁波市宝幢镇,座落于阿育王岭墩、鄮山之麓,面对玉几山。翠岗蜿蜒,群陵起伏,左璎路,右宝幢。佛家称为“六殊胜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享誉中外的佛教胜地。

“阿育王寺”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西于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国内现存惟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为中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也是禅宗名刹“中华五刹”之一。“阿育王寺”建筑规模恢宏,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368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等600多间,占地面积 124113平方米。寺整个寺院依山而筑,建筑结构庄重古朴,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园林之大成。殿堂庙宇与苍茫山色融合一体,山因寺而增辉,寺为山而添色。

传说,西晋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山西僧人慧达禅师(原名刘萨呵)云游至此,忽听地下传来震耳钟声,从地下涌出一座宝塔,其塔非金玉铜铁所铸,又非岩石而造,呈作紫黑色,十分奇特。此塔传为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

据史载,东晋义熙元年(西元405年),为保护这一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安置佛舍利,并建筑一所禅堂。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西元425年),又建三级木塔,并开始创建殿宇,使寺庙初具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广利禅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赐名“阿育王禅寺”。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屡废屡兴。现存寺庙建筑是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住持法钟所重建的大雄宝殿,高15.8米,面积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额。

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增建房屋百余楹。嘉庆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又募资兴修。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九年(西元1885年至西元1903年),重新修建90余间,筑围墙,植松柏。宣统三年(西元1911年)重修大殿。

“阿育王寺”尤以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最为庄严,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殿面阔5间,高15.3米,石雕重檐歇山,檐间方形额,上铺黄色琉璃瓦盖顶,整个建筑金碧辉煌璀璨、富丽堂皇。殿正中是高约7米的石塔,内放置七宝镶嵌的木塔亭,木塔内置有传为刘萨呵当年拾来之塔。塔高1.4尺,宽0.7尺,五层四角,四面窗孔,塔呈紫黑色,塔身四方形,四面空虚,上有露盘,内悬宝钟,钟内有供奉镇寺之“宝舍利”,佛光闪熠。

塔身四面各雕刻一则佛本生故事:萨棰王子变、舍眼变、出脑变、救鸽变等。据说,从塔孔中可窥见舍利子为一暗红色小珠。因所窥视角度不同,所见色彩有红、黄、灰等。石塔后面供置长约4米的释迦牟尼佛卧像。

寺内有两元塔,一在东侧育王山岗上,称上塔,晋太康间(西元280年至西元289年)始建,北宋庆历六年(西元1046年)重建,南宋绍兴十二年(西元 1142年)复葺。明正德间(西元1512年至西元1517年)住持广福募资重修,即今形状。一在西侧山下寺西外,称下塔,唐开元间建(西元713年至西元741年)。危素《重建下塔记》谓:‘大千照禅师撤旧塔而新之,始工于元至正廿四年(西元1364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广二丈三尺,中为级道,下设世尊像’。

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高36米,六围檐宇,是寺内最古的建筑。为浙江省内仅存的元塔。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腰檐用叠涩、斗拱相结合的方法出挑,每面倚柱柱头铺作间用两朵,与柱头铺作同为五铺作。檐角用发戗起翘。平座表层铺石板。塔内砌体分层,砖梯盘旋而上,直通第七层。塔刹分两段,下部呈圆锥形,上部为宝瓶,这是浙江元塔通常采用的形式。

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现存唐、宋、明、清、民国及现代碑刻共58块。殿内正中上悬竖额宋高宗《佛顶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书《妙胜之殿》,下匾为释竹禅书《舍利殿》。有唐范的所书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万齐融撰),唐贯休画十六罗汉石刻、宋状元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宋苏轼撰书《宸奎阁记》碑最为珍贵。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至今仍悬挂于舍利殿。其他有董其昌、梅调鼎、章炳麟等近代名家书写的碑、匾、楹联、铭志近百件。

寺后侧壁有唐代画的石雕“四大天王”以及法堂两侧壁上砖雕的“十六罗汉”,其神态逼真、气韵传神、丰富多姿,系清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按北京皇宫模式建造。西元1916年又重修舍利殿。藏经楼珍藏雍正版《钦赐龙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碛砂版大藏经》和日本藏经院编《日续藏》民国影印本等珍品,合称“三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