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要有三家无线电视台( ABC ,NBC , CBS),连续几十年主导美国的新闻传播,因而这三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由于几乎每晚和观众见面,被称为美国普通人家"未注册的家庭成员",成为"名人中的名人";三位老牌主播的脸,可谓价值连城。收视率最高时,有三千多万美国人收看三位主播的晚间新闻,占美国人口的12 %。因此说他们在美国的知名度如同毛泽东,的确也不为过。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去年底,做了 21年NBC 主播的布罗考宣布退休,今年初,做了24年 CBS主播的丹.拉瑟因假新闻丑闻而提前离开主播位置,三大台只剩下已做了22 年ABC 主播的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 )"一枝独秀":他要一揽风光、独占鳌头了。ABC为此大做广告,希望这是一个提高其晚间新闻收视率的契机。
在这种情况下,四个月前,当詹宁斯强做微笑地在他的新闻节目宣布,他得了肺癌时,可想而知美国舆论界的反应,因为这等于宣布,三大主播主导美国新闻的时代结束。而 8月 7日夜间詹宁斯溘然离世,更可想见美国民众的反应,因为詹宁斯只有67 岁(美国人平均年龄是77 . 6岁),而且是那样一位亿万观众熟悉、年薪高达一千万美元的名人,就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从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纽约时报》为此发表了题为"最后一个主播"的社论,还刊登了一个整版的詹宁斯肖像的纪念广告。各大电视台均连续多天地报导评论,为詹宁斯的英年早逝而惋惜。 ABC电视还制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回顾詹宁斯专集,中间没有任何广告。
作为美国新闻界宠儿、媒体巨星的詹宁斯,一生既有传奇色彩,也有惨痛教训。在新闻专业上,他是凭天份和敬业而成功的典型;但在思想和人生道路上,他则是左倾和失败的混合体:
詹宁斯出生在多伦多,从小就受到在电台工作的父亲影响和栽培。在詹宁斯与人合写的《世纪》( The Century)一书中,他回忆说,父亲曾让他到外面一次次仰望星空,通过多次的观察和描述,训练他的记者能力。
早在9 岁时,詹宁斯就表现出记者的天份,当上了加拿大一家电台儿童节目的主播。这是西方教育的一个特色,不仅中学和大学生可以办校报、电台,也有小学生记者。而不像在中国,很多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到毕业时还没举过话筒采访,更无编辑报刊的实战经验。
詹宁斯口齿流利、应对如流的电台主持能力,被加拿大一家电视台看中,在他 24岁时,就成为那家电视的主播。这更是西方的一个特色,不拘一格用人才。詹宁斯不仅没有大学文凭,而且 17岁时就从中学退学。在西方媒体的竞争激烈中,那个主播位置,不知被多少人垂涎。虽然他父亲是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资深董事,但雇用詹宁斯的那家电视,恰恰是他父亲的对手公司,完全是由于看中了詹宁斯的才华和潜力。
詹宁斯很快转到美国发展。在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学新闻系学生都无法进入大电视台的情况下, ABC电视台慧眼识真,聘用了没有任何文凭的加拿大青年詹宁斯;而且仅仅一年之后,在他 26岁那年,ABC 就让他坐上了新闻主播的位置。一个没有学历,又如此年轻的人,出任电视台全国网的新闻主播,这在美国新闻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但詹宁斯做了两年主播后就提出自己还"不成熟",要求做驻外记者。他的眼光从多伦多到美国,又投向更大的范围,他要认识和报导世界。于是人们开始看到拿着 ABC话筒的詹宁斯,从柏林墙修建,到越南战场;从耶路撒冷,到天安门广场。詹宁斯向世人报导着专制如何割裂自由,画地为牢;阿拉法特们怎样绑架杀害以色列参加慕尼黑奥运的选手;瓦文萨的团结工会如何挑战共产专制;中国的学生和民众,怎样勇敢走向街头,发出自由的呼喊……
1983年,詹宁斯出任了ABC晚间新闻的单一主播( sole anchor),成为美国三大主播之一,而且一做22 年,直到查出肺癌、去世前四个月。美国很多电视观众喜欢ABC 的晚间新闻,因为詹宁斯的报导风格更有特色,他不仅形象端庄(甚至有人说他长得像007 ),而且嗓音清晰、浑厚、流利,更重要的是,他有调动新闻素材、穿插评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遇到美国总统大选或突发事件时,詹宁斯的报导风格里,表现出一种权威感(authority )。
而这种权威感正是美国电视新闻、评论以男性为主导的原因。美国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认为,遇到重大事件时,男性主播的报导更给人一种权威感和确信感,所以他们更愿意看男性主播的报导。像 911世贸大厦被撞时,有的电视女主持人就很动情绪,不仅连续惊呼" My God, my God!"(我的天啊!)下面说不出话来,还有的几乎要哭了。除了理性和权威感的因素之外,三大台三位老牌主播那种调动全球新闻的知识视野,尤其临场评论的组织能力,也是几乎没有任何女性主播可以匹比的。像曾做过 CBS晚间新闻共同主播的宗毓华,后来丢掉这个位置,到无线电视 CNN主持的新闻节目也被关掉,她本人谴责是由于性别歧视。这里的确可能是由于性别而导致的某种欠缺,使她的发展受挫,但说歧视则言重了。虽然她的嗓音非常好,形象也端庄,但遇到重大国际事件时,明显可看出她缺乏全球知识深度,提不出尖锐问题,太过于讨好被采访人,应对不够机智、清晰,更像个小女人,而不是大主播。
而詹宁斯则不仅有大主播的先天条件,更是个非常敬业的人。在 911事件发生时,他在主播台上连续报导评论了12 个小时,嗓音都嘶哑了。在那个星期,他总共主持了60个小时的节目,平均每天 8个半小时。而平时他一般只是五个工作日每天主播 30分钟。另外他还可能创造了一项美国新闻记者的记录,在ABC 工作的40 年中,几乎从没请过病假。他是那类被称为"工作狂"的记者。
詹宁斯的敬业和天份,给他带来巨大成功。他的收视率最高时一晚达1400万人,比另外两大台CBS 和NBC同类节目的观众总和还多 200万。《纽约时报》在詹宁斯的"讣文"中说,和NBC 主播布罗考的那种美国中西部的大众风格,以及德州出生的CBS主播拉瑟的南方乡土口味相比,詹宁斯则给美国观众提供了一种"世界视角"。但詹宁斯的人生"视角"却有死角,其绚丽的新闻生涯背后,更有阴影:
其一是他长期吸烟,肺部的阴影变成肺癌。他曾有过20年吸烟史,后来戒掉。911 后又恢复吸烟。对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不要说从理性或常识,詹宁斯作为电视主播,自己就曾做过专题报导。但詹宁斯不是一个信仰上帝者,他似乎仍以知识人的骄傲,笃信"人定胜天"。他自豪40 年没请过病假;但这位年薪千万美元的名人查出患肺癌时,已是晚期的晚期,医生束手无策。即使到这个时候,詹宁斯还相信他会是"幸运中的一位",似乎死亡和高薪、高曝光率、有影响力的所谓大人物们没有必然关系。但从查出得病到去世,才仅仅四个月,他只活了67 年零8天。
二是他的左倾思想,导致他的报导缺乏客观中立,被美国右翼新闻界和相当一部份中产阶级大众认为是"左派的宣传"。早在越战时,年轻的詹宁斯就倾向当时美国新闻界时髦的" 反越战"。像那些西方左派一样,他们不说支持共产主义(难以说出口),而是要"反-反共",即反对与杯葛那些反共的人。但对共产世界的掌权者,他们却宽容、温和,甚至谄媚、逢迎。像因丑闻而下台的 CBS主播丹.拉瑟,就是典型代表,他在采访美国保守派领袖时,一副凶巴巴的进攻性劲头,但采访萨达姆等独裁者时,却近乎卑躬屈膝。詹宁斯同样,在采访指挥伊战的美军最高指挥官时,咄咄逼人的态度和尖锐提问,几乎像要与人过不去;但在采访卡斯特罗、阿拉法特时,则一脸谦恭,不提尖锐问题。尤其是在巴以冲突中,他明显偏袒巴勒斯坦的报导,让以色列人根本无法接受;以至他在耶路撒冷采访时,在大街上被人指着鼻子喊" Liar"(撒谎者)。就连他的左派盟友《纽约时报》也不得不在讣文中提到一笔,说他的批评者指责他对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卡斯特罗的共产政权太软弱( too soft)。连ABC为詹宁斯做的专题悼念节目中,都不得不为他的不公正报导而辩解,可见其报导引起的不满之大。
ABC像其它两家美国大电视台一样,多年来一直传播名为自由派( liberal)、实为左派( leftist)对世界的解释。尤其是遇到重大事件时,美国三大台的立场相当接近,全都倾斜左翼民主党。像对伊拉克战争,詹宁斯不仅在新闻报导中用选择画面和新闻题材的手法,巧妙传播反伊战的左派声音,他本人也曾公开质疑伊战。美国保守派刊物《国家评论》( National Review)去年七月号曾引用詹宁斯不满伊战的言论。詹宁斯等自由派们,整天把人权、正义、弱势团体挂在嘴上,但他们从来都贬损为自由而战的、他们赖以生存的美国。美国在伊拉克战后不顺利,以詹宁斯们为代表的左派媒体成天幸灾乐祸。当年越战结束时,曾激烈反战的左派斗士们,本来应该高兴呵,可他们"一下子泄气了"(简.芳达的话),因为没什么可"反"的了。他们不是为和平而反战,而是为反美而反战。
二战结束后,左派思潮在美国兴起,在越战期间达到高潮,这和美国三大电视台都由左派主控有直接的关系。詹宁斯们的偏见报导和意识形态立场,不仅误导社会,而且毒化了无数的美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美国的媒体、大学、好莱坞等三个领域的大合唱,把同情共产主义、支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抵制基督教的左派思潮和声音,变成了主流舆论,主导美国将近半个世纪,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开始转向。
在六十年代,三大电视的观众率高达 76% ,现在则降至32%,跌幅一半以上!最左的主播拉瑟的CBS晚间新闻,跌得最惨,观众已不到 600万,只占美国人口的 2.1 %;ABC 也从高峰期的1400万,跌至 900万。左派旗舰《纽约时报》自我解嘲说,这是由于网络和有线电视的竞争所致。但这并非主因,根本原因是三家电视台的左倾报导,已被美国人民厌倦甚至厌恶。因为同是有线电视,左派的 CNN虽已创办四分之一世纪,但其收视率已被创办才十年的保守派有线电视福克斯( Fox)远远超过。有线电视新闻台排行前五名的节目,全是福克斯台的。 CNN的王牌"莱瑞金现场"收视率才是福克斯王牌( O'Reilly Factor)的一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詹宁斯的晚间新闻节目的观众平均年龄是 60岁,说明只有那些老观众们,还舍不得抛弃熟悉了几十年的主播"面孔"。但现在詹宁斯自己走了,他的观众群还会留恋多久?三大电视台的"毛泽东"时代结束,大概也意味着美国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詹宁斯的左倾倾向,使他的个人生活自然也追随了左倾思潮的理念,那就是以自由的名义放纵。像很多西方左派名人一样,詹宁斯的私生活也常成为小报的花边新闻。他离过三次婚,曾和好莱坞著名左疯女星芭波拉.史翠姗 (Barbara Streisand)正式约会; 60岁那年,又第四次结婚。在他弥留之际,报导说,只有和第三任妻子生的两个孩子,以及最后一个妻子在床边。在 ABC制作的长达120 分钟的回顾詹宁斯人生节目中,关于他的家庭生活这一节最短,即使热烈夸赞他的同事也不得不提到,詹宁斯是个"被女人环绕的男人"(lady's man )。
出生于多伦多的詹宁斯,直到 2003年夏天、他65 岁的时候,才决定加入美国籍。像所有移民一样,他也经过了入籍考试,但不同的是,他的成绩从没有人超过,他考了满分100 。那些入籍考题,几乎都是关于美国政治,都是詹宁斯每天需要报导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倒背如流。恐怕在美国历史上,再不会有第二个申请入籍者,会在全国电视干40 年,并做过22年主播。
詹宁斯入籍得了满分,在对新闻事业的敬业上,也近乎得了满分;但他的左倾思想给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他人生道路的阴影部份,该打多少分呢?
2005年 8月14 日于纽约
《观察》(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曹长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