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中国人应该像爱护祖宗一样爱护姓名

中国人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传统,但在佛山居住的玉梅老太太却被称为“五姓老太”,其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上,“臧、藏、张、庄、庄”五花八门。为此,老太太拿不到挂号信、搭不上飞机,还拿不到国土使用证,一直委屈了20来年。前不久,老太太较起了真,决定要“认祖归宗”纠正 “历史错误”(《羊城晚报》昨日报道)。

从前历朝历代的列祖列宗,上到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是对姓名极端重视爱护有加的,不仅“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还发明了“字”和“号”,在各种场合去避讳,维系血缘,秉承祖宗。除了皇上赐的姓,自己万万不敢乱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不敢损伤,更别说姓名了。

其实,现代人也还下意识地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比如谁跟谁急红眼了,就会说“如果怎么样,我就不姓某”!又或者谁跟谁急了,就会说“姓某的,我跟你没完”!

从这个角度理解“五姓老太”为了“正姓”而和公安部门较真,是一个文化学上的角度,而只要设身处地替她感同身受一下,不断证明自己姓什么不姓什么这种日子能熬上20年,非伟大的女性不可。在向“五姓老太”致以崇高的敬意的同时,又联想起前段时间为更换“二代身份证”,公安部门查出数以千计的姓名登记错漏个案,和昨天刚刚披露的钱钟书的“钟”原来是“衷”的大乌龙来。

姓名登记和使用上的阴差阳错,往深奥上扯,就反映出古文明在现代社会传承中的一些遗失和浅薄,往简单上归纳,就是接触姓名的人,包括当事人对姓名本身的不以为然和不甚了了,加上接连两次对汉字的简化,弄到连国学大师钱钟书的名字都被整个社会误称了40年。

以繁杂偏僻的字为姓的,背后也许是一个种群的繁衍生息,甚至是一个文化脉络,就因为图个省事,不去深究而简而化之、代而用之,于文化上是一种可惜,于祖宗上是一种失敬,于国民精神上是一种粗糙。如果连个姓都坚持不下去,还能够坚持什么呢?

拿“五姓老太”的例子来说,历史原因造成的误会,到现在的户籍警那里,一下子正本清源,是值得称赞的。而类似“五姓老太”在姓名上遭遇麻烦的人,如果继续将错就错不当回事,就不值得称赞--想想爷爷的爷爷、奶奶的奶奶为了传宗接代动了半天脑筋,终于姓到你这儿,结果一招就给废了,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的话,真是要欲语泪先流的。顶天立地一个人,姓甚名谁可丝毫不能含糊啊!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