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于2004年年底,“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向校方递交了辞职报告,而正是这份已公开发表的辞职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因为陈丹青还有研究生没有带完,日前,双方已各让一步续约到2007年,虽然他还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但已经不再招生不再兼本科教学,一旦把目前的几位学生带完,肯定就要离开了。
陈丹青,祖籍广东台山,于1953年生于上海。陈丹青的经历颇为传奇,于1970年至1978年他在农村插队,期间自学绘画。 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以《西藏组画》一夜成名,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
1982年,他赴纽约定居,成为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作为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的引进人才,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博导,学院于 2000年成立了四所纯艺术教学研究所,其中3所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3位中国美术界元老领衔,陈丹青被清华大学破格予以重任,和三位元老并列,主持第四研究所。
5年后,因为不能容忍研究生招生以外语、政治设置重重关卡,以及无法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他即将离开这个令人艳羡的位置。
在辞职报告中,他坦承辞职原因是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也不愿适应,其中最不适应的是研究生招生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汰优制度”,陈丹青对记者说。
在学校提供给他的狭小的画室里,陈丹青谈起了过去4年极不“顺利”的招生经历。2000年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中,有5名考生入围,但都因外语不过关而落榜,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经院长同意,他们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次年五人为了转为正式博士而再次考英语,又以失败告终。直到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陈丹青才录取到两名博士生、两名访问学者。
同样因为英语关卡,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有位青岛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艺术天赋深为陈丹青所看好,2002年,她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院校申请通融无效,未予录取。此后一年,她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
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说起研究生招生制度,陈丹青很无奈:“专业前3名永远考不进来,因为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而不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
陈丹青自称“资深盲流画家”,27年前,他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他说,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已荡然无存。在这种考试制度的统治之下,中国的人文艺术教育要想出成果就很难,甚至在有些时候只能成为摆设。
陈丹青对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估体系也很不理解,对各种表格不胜其烦。在呈校方的述职报告中,他说:“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他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因为画画既不是项目,也不是科研。
陈丹青乐于回忆当年在中央美院学画的情景,记得上课头天,学生们围着靳尚宜先生听他讲:“现在不搞运动,不搞教条,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先生伸出右手掌,说:“这只手,皮下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你们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骨!”
事实上,陈丹青理解、尊敬“体制内”认真教学、正派做人的同行,他甚至担心会使他在体制内的同行面前感到“难为情”。他一再强调,这是个人的决定,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辞职既不是对清华不满,也不是对美术学院不满,校方对他非常礼待,还分给他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给他暂住,同事也很善意,有人也私下表示认同他的看法。
他透露,由于其研究室的6名学生要2007年才能悉数毕业,校方也恳切挽留,他不能撇下学生不管,因此再续教学合约两年,其间不再招生,不再兼本科教学,一旦把目前的几位学生带完,肯定就要走了。其实,这位踌躇满志的艺术家,对于离开清华,内心还是有些不舍。
陈丹青辞职事件在清华大学和其他北京高校都引起了一定范围的震动。很多大学生比较赞同陈丹青的看法,一名自称“被英语整得好惨”的学生说,他考了好几年的硕士研究生,很多时间花在外语上,根本没时间光顾专业,成为这种考试制度下的“产品”。
另外,有学生说,艺术学院以外语、政治为重,最终可能“打造”出更多的美术工作者,而非艺术家。
可是,也有教授不太同意陈丹青的做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陈丹青看到的问题其实很多人也都看到了,但招生不可能完全没有约束制度,把选拔学生的权力全部交给导师是很难保证公平性的。
陈丹青的意见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他愤而辞职的方式是在回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也有大学老师表示,这次辞职事件和陈丹青的个人性格分不开,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地反思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契机。
- 关键字搜索:
- 著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