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任不寐:李普给中宣部的答复(图文)

 2005-02-13 19:4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李普 朱厚泽摄

紫阳逝世引起的政治风波仍然在扩大,这一点可能是北京决策当局所料未及的。他们显然希望八宝山能成为告别这场噩梦的终点,但是,他们错了。在愈演愈烈的抗议和悼念浪潮中,赵紫阳先生的旧部、朋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力量之一。这些年届古稀的老人,终于彻底站起来了,在他们的晚年,借着赵紫阳的政治悲剧,成为政治良知的代言人。他们证明了自己无愧于赵紫阳的朋友,无愧于早年对中国自由和解放的理想,更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他们真的应该使我们这个时代感到羞愧,使这个充满年轻的名利之徒的时代感到羞愧。赵紫阳先生在九泉之下应该为这些名字感到安慰,胡绩伟、李普、李锐、彭迪,更不用说鲍同和林牧等人了。我相信,随着清明节和六四的到来,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为赵紫阳,为这个弯曲背谬的国家和时代,也为自己。人们容忍太长时间了,也没有时间再等了。

在这些老人中,胡绩伟、李普、李锐三位老先生是我比较熟悉的,特别是胡绩伟先生和李普先生,我们还有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这次使我特别感动的是李普先生。因为胡绩伟先生能站出来发言,是我意料之中的。而李普先生的政治态度一直比较温和。不过仔细回想,也应该在意料之中。

李普先生是一位很和善、幽默的老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非常坎坷,但他谈起来却非常平静。李普先生的夫人叫沈容,她谈起一家人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让我感到非常难过。李普先生的祖上与曾国藩的湘军有密切的关系,他是湖南人。抗战以后他在湖南“参加革命”,后来到重庆新华社,与周恩来等在一起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刘邓大军”的随军记者,从此与刘伯承建立了长期的友情。1949年以后,他在中南局、中宣部、新华社工作,离休前是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先生也是1989年上街支持学生的两位部长级干部之一,因此六四后受到过批评,后来在李瑞环等人的建议下才勉强过关。

李普先生用“曾与美人桥上别”(刘禹锡诗)来形容自己的一生:早年追求民主和自由,中间却陷入了反民主、反自由的政治运动几十年,晚年又重新开始追求民主和自由。他说的“美人”,就是指“民主和自由”。事实上,“曾与美人桥上别”,几乎是林彪事件以来、文革以来,特别是六四以来,中共党内高知中的开明人士共同的经历,包括已故的李慎之先生,和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先生、以及赵紫阳的朋友杜润生先生。不过李普先生总是谦虚地说自己相比之下是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