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不仅仅是缅怀──悼紫阳

2005年1月17日,中共前总书记仙逝,对于这位在15年半前因政治原

因未经组织程序被废黜,从此淡出中国政治舞台的高官,人们更多的
记忆是他15年半前那个夜晚对着电视镜头讲的那番话:“我们老了,
无所谓。”这似乎成了这个老人标志性的发言,那个画面也似乎永远
定格为他的标志性形象。这同17年前,他当选中共总书记面对海内、
外记者时的洒脱、机智、幽默、甚至是狡黠截然相反,透出无尽的无
奈。这无奈反而让人缅怀,因为没了政治诡辩、充满了人情味的言
辞,是人们从中共高官那里罕有听到的。

但是,多年来,人们谈论起他时,多少带有些许失望。人们习惯把他
同那之后的前苏联“8.19”事件的叶利钦相比,抱怨他没能向前走
一步,在拿下虚伪的面纱后象叶利钦那样站到坦克车上,面对军队的
刺刀和冲锋枪高喊一声“不许开枪”!我曾就此同朋友讨论历史的偶
然与必然问题。有没有这样的偶然性:他站出来振臂一呼,89年的中
国历史就此改写?我说,决定历史发展主线的是必然性,任何偶然必
须具备必然的条件,否则偶然不可能出现,就象孙中山的10次武装起
义未能动摇满清的根基、而几个兵痞的一阵乱枪就能打倒一个王朝一
样,兵痞的乱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时机不具备,
任何偶然都无济于事。15年前的这个老人有没有可能以一个偶然的举
动,一举成就中国的“8.19”?答案是否定的,没可能。当时的历
史不会给这个老人改写历史的机会。他只能无奈地在非组织程序下走
下政治舞台,淡出中国的政治圈子,就此沉寂,任由中国的政治舞台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戏子、政客招摇十数年。

多年以来,我和朋友们谈史论故时时,总是对80年代的中国的意识形
态和舆论环境深深缅怀。我们对80年代初期流产的“清理资产阶级精
神污染”记忆犹新;对80年代中期流产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记
忆犹新;对当时中宣部所倡导的“宽松、宽容、宽厚”的舆论政策也
记忆犹新。而这一切,无不都打上赵氏的痕迹。我不知道他是否属于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辈,但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毋庸置疑
的。历史终究没有给予他戈、叶之辈的条件。我们甚至无从听到他的
真实心声,而只能从那无奈的“我们老了,无所谓”的慨叹中,体味
它传导出来的不满和抗争D压趾M饽承┟教灏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