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在北美: 如何在美国读医学院做医生

 2004-10-24 04:0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我弟弟在一所TOP-15的医学院就读,自己也见过一些pre-med的学生, 加上其他人的补充, 希望对于医学院有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0)每年报考的学生中,只有约1/3如愿,亦即2/3任何一间都考不到 -- 在这个资源条件很丰富的社会, 这是很惊人的纪录。 现在经济萧条, 可能更多人有此倾向了。

(1)他本科在Ivy-League拿了一文一理两个学位, 结果报了30多所医学院,只被1/3授予自费的面试, 最后被6,7间学校录取。 2/3认为根本不必见面谈了,甚至有好几间连second-application -- 那是处于任何人都可以索取填写的first-application与面试的一个中间阶段 -- 都没给他。考上以后也几乎不可能得到资助, 他一年的费用是5万5。

举个例子: 2001年哥伦比亚 Med-School的报考:面试率是10:1, 然后的面试:录取率是8:1(8000多份申请表中最后收了一百来人)。 可以想象凡是费这份劲来报考的就已经不是混混, 因为那种费心不是一个觉得可有可无的人愿意付出的。当然Columbia本来就是很好的学校,但很少专业的竞争如此激烈。

(2)报考者的书写和口语都必须很出色 -- MCAT保证前者, 面试保证后者。 这不是苦背一年能过关的。 我大三的室友在本校面试时,一阵寒暄后突然被问到"我的亲人刚死在你的手术台上了,你一出来面对焦急的我如何交代?" 然后的谈话涉及深远的医学伦理,社会道德(帮助病人自杀, 医疗资源的取舍分配, 堕胎毒品的合法化等等)。 所以除了表达能力,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也必须有深入的了解甚至见解 -- 毕竟医生提供的就是最亲密的对人的服务。 这个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是全面的,不是停留在表面的pop culture比如体育/影视/音乐上。

(我个人认为这是非美国长大的人考取医学院最大的客观障碍,其他都是a distant second了。 而且医三以后的很多课就是跟着一位医生做几个星期的rotations, 没有什么书面的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这位医生共事交谈时给他留下的印象,所以表达能力就更重要了.)

我那位室友,报考时的GPA是系里的TOP-5%,占有身为本州子弟的地利人和, 大三整个暑假免费去本校医学院干了四个月的research -- 这类(即使是装模作样的)社区服务是必不可少的 -- 换来了应该是很好的推荐信。 他最后的结果是waiting-list. 欢天喜地过后几个星期他通过内线知道他是waiting-list上的近第100位, 而如果有超过10位的被录取生不来就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反常。他最后去了本州内的在全国排40多的学院,仍是心觉侥幸。

(3)你一切可被查阅的纪录,都应该是很清白的 -- 他们非常注重可以反映人品性格的事件。 我在大学fraternity parties时都能见到一些学生一见到有拿照相机的人进来,立即放下手中的啤酒罐子,正襟危坐作亲善状。 这些不用问就是打算报医学院(或法学院)的学生。 大二时我的另一位有意于med-school的同学,平时一个careless playboy, 有一次因为under-21手持啤酒吃了一张ticket, 回到宿舍后眼泪直在打转。

(4)他们有个很奇怪 -- 可能也是很合理 -- 的逻辑:读医学院做了医生的,无疑是best of the best, 可是你又绝不可流露出这种心态。 因为将来你面对的人,很可能是你很看不起的(而且是有充份理由看不起的, 甚至根本就是妓女或刚用了毒品倒在你面前的人),但你仍须提供最尽心的服务 -- 可能还须额外费心。 举个相关的例子: 我那位大二的同学,一次聚会时被问及将来想做哪个specialty,我们笑曰"当然是妇科啦,名正言顺地吃豆腐!" 他苦笑地说我们这是旁观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绝大多数上门的都不是十七八岁的花姑娘,是一般情况下令他扭头作呕的中老年妇人,而正是对这些病人他必须做更细心的检查更详尽的谈话。

OK, 扯远了。 做医生的优越感,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众)表现出来。 一旦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这种condescending的心态,他们不会要的。 单单读申请表可能难以判断,但面对面地谈一天他们是绝对看得出来的。 我知道好几例这样的anecdotes,恕难细表。

(5)进去之后也非常艰苦, 不是其他的研究生院可比。 二年级后就再没有任何假期,身上带着beeper随时on-call (连在一个周末的我的PhD 毕业典礼,我弟弟也是最后一刻才被获准前来,总共在我那个城市呆了不到36小时). 毕业后再做一般不少于四年的intern/residency(有些专科甚至可以double), 期间连续在医院待上40个小时不回家是常事, 一般年薪是三万五左右。 前一段 “Newsweek”杂志有篇报道,探索AMA的规矩是不是太不把实习医生当人看了,但他们认为这就是“吃得苦中苦”,不爱来就甭来。 一位读者来信,说她的先生正在做residency,一次在医院on-call了几天后回家是给太太买了一束花以表歉意。 她刚刚把花放进花瓶里转过身来,他已经在椅子上睡着了。 你真的得问问你和你的家人是否愿意和能够承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包括本人在内。

(6)所以,如无特殊好运气,一个人要先花大约两年时间准备: 即使修课已经完成,还须做过社区服务(绝不可少),得到真实的有份量的推荐信。 2004年秋季的入学, 最迟在2003年夏初就该考MCAT了。 医学院只有秋季入学,没有中途插入/转学分的政策; 我弟弟那一届第一年有两人退出,以后就是(X-2)人齐上了. 而且你的生物/化学知识一定得用英文也能得心应手,读写说都是,不然进去了也是白搭。加上极为辛苦的八年,等到可以自己开业行医 -- 假定不中途而废而且通过board exam (一共有三个steps) -- 已经是十年后的事了。

(好几次见到有人问在美国境外的医学院取得了学位, 是否也可以在美国执照行医? 他如果过了AMA的三关考试, 然后按部就班做了实习/住院医生, 是可以的。 但是在matching的过程中 -- “matching”是全美各医院根据医学院毕业生们的成绩/专科意向与自己本院的位置招实习医生 - - 这种人会被排到非常后, 甚至有一说是只有在所有美国的毕业生都找到位置后, 剩下的才再来和这些人matching. 我不是绝对肯定这个细节,但他们的确是很吃亏的。)

医学院的报考和毕业后的matching, 都是非常非常的照顾本州的居民, 即使那个医学院和附属于它的医院是私立性质的都是如此(社区医院就更加是了)。 所以如果居住在加州或纽约, 或者在有两三个不错的医学院但又人口稀少的州, 像Michigan, 机会就比别人多。

(7)九十年代中期有过一个统计,在所有职业中(可能体育界和娱乐圈除外, 因为实在很难对那两个行业做全面真实的调查), 医生在酗酒率,吸毒率,离婚率,和自杀率,都独占鳌头, 压力太大了。 有多少人能忍受自己的配偶半夜两点被叫走,几天后再见面呢?

有人可能听说可以选择比较轻松的specialty,报酬和稳定性仍远高于其他行业。 确实如此。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远亲是药剂医师(anesthesiology), 每天只是在大手术前(大约早上八点)把手术所需的药物调配好,就可回家;然后可能下午再回来转一圈。很正常的时间表,但工资是一般EE/CS PhD的两倍有多,当然也没有裁员的风吹雨打。

我两年前问我弟弟何不选之为他的专科得了,言语中很有惋惜之意。 他给了我一个上文提到的那种不可有的condescending 微笑, 说做医生就是要见病人,面对面地听他说话,对他说话,亲手治他,看着他好转或恶化, 那才是最欣慰的补偿和最巨大的激励。 就象平时练球就是要比赛上场,尽管那很有可能当众出丑和严重受伤。 一开始就是图着高报酬/低风险的, 也就大多不会最初选择成为和最后成功成为医生了。 我没有美化他的企图,这是他的原话。我弟弟最近开始申请matching了, 我旧话重提, 他说当这种医生不在场时, 他们甚至会被同事们称做”Surgeon’s xxxx”, 因为他们服服贴贴地听从主治医生的指示; 而与他来往的同学中,还不知道有谁选这个专科的。 我知道现在这么远距离地看, 不少人会说”只要保证我有安稳的高薪工作, 下了班可以有自己的好日子, 管他人如何说呢?” 呵呵, 绝对不是这样的。 谁真的媳妇熬成婆,快做医生了,恐怕想法也和他差不多了。

(8)不少人提到产生念医学院的念头与现在的职位 太“boring”有关, 那可真是班门弄斧了。 医生的工作才真是最机械最平淡的,每一步都严格地按书本上文献里已经证实了的例子来做。 “发明”, “创新”, “巧妙” 这些理科工科商科梦寐以求的赞美对医生几乎都不适用,除非是出来以后在实验室里跟着何大一这样的人做尖端研究的极少数。

“No thinking, man. You just read and react.” 他说。

不但boring, 而且真正的depressed. 他做internal medicine的rotation时,来的大多是比较富裕的五六十岁的人。 他说他看到的症状都很相似, 而他想说的建议也是千篇一律的:“我的唯一治疗方法是你戒烟, 戒酒, 等等 - - 从三十五年前你第一次听到医生这么说的那个时候做起!!” 当然他又绝对不能这么说。这才真是job depression呢。

(9)与普遍的观念相反, 医生的行情也多少受到供求甚至outsourcing的影响。一个专科如果连续几年很多人进入,整个圈子的报酬也就暂时低下来了。 Outsourcing 也不是空穴来风, “Newsweek”和"New York Times” 都报道过这个倾向:凡是能够等一等而又不是最尖端复杂的步骤, 大可到墨西哥甚至亚洲去做。另外近来不断的malpractice lawsuits也使得医生们必须担负越来越沉重的insurance premium. Y医生们的报酬也可以相差很大, 取决于他们的专科, 所在的地点, 和他们投入的工作量(很多情况下他们可以有此选择).

(10)我无意只强调医学院/医生的负面,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高工资;不太受经济起伏的影响;自行开业的医生的退休年龄是自己定的,比领他人支票过日子的可以晚很多年;而且一提起是medical doctor, 在主流社会中一般也其他学科的PhD更受敬重。 律师, 商人, 政客都无情地被取笑,医生却很少。 还有:

** 如果被录取了,拿到贷款不会是问题,银行很愿意做这样的几乎没有风险的投资。不过你可能要有相当一部分是un-subsidized, 也就是说立即开始算利息加到本钱上。 一般美国的教育贷款在学生在校期间都由政府付了利息,学生离校六个月后这个责任才转给他本人。 我从没见过考上了(好)医学院但因为钱而放弃的, 本科我倒是见过。

** Most importantly, 不要被一些嘲笑你的人改变你的心态。 有人认为这不现实冷嘲热讽,如果真的是身份限制,可以理解,如果不是,那是他自己窝囊的人在做窝囊的事。 在美国做了几份职业后再去读医学院的,大有人在。 我弟弟那一届,刚入学时像他这样本科刚毕业就来的只占一半; 平均年龄已经是28岁;在Wall Street和在Peace Corp做过的都有 -- 那可是美国社会中的最保守和最自由, 最现实主义和最理想主义的两个极端。 有意者应该从中得到鼓励。

** 不过呢,因为美国的物质和机会都远比中国丰富,孩子们从小就放得开。 一两个选择再糟糕,也不大可能就没有回头路而毁了他的一生。 所以也才有成年后40岁了突然又有抛开本职跑回去念医学院的灵感,配偶和家人也能理解甚至支持。 这种长期养成的心态,而不是一个人的绝对年龄, 身份, 现状,才是做读不读医学院这样重大决定的最关键。 Anyway, 医学院就是先苦后甜,要你极其艰难地学一套本事,但学成之后就是一辈子了,再不要你开拓创新,一切都有先例可循,几乎是越老越吃香(即使是外科的,到一定年龄就不能再执刀,但在一旁做指导仍是比几乎其他所有职业更well-compensated)。

但医生在持照开业前的那些年头实在是极为艰苦,开业后代价也不小, 所以不走这条路对绝大多数人也是正确的。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