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是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怀疑派,更不赞成在上海搞这样的“资产阶级”玩意儿。因而几个月前就有上海朋友邀请我来作壁上观,我都谢绝了。两个原因,一是不感兴趣,二是不知道本人届时是否在上海。
你说巧不巧,上海安亭举行F1大奖赛事,正逢笔者随汉堡市长访华团来上海,见到街道各个角落都在宣传F1大赛车,有招贴画,有报纸杂志的头版彩色大标题和舒马赫头像,更有个国际大公司利用这次大赛车所作的广告,像万箭齐发,纷纷对着我这个反对派射来,把我的心弄得痒痒的。
一张黑市票两万元
随便任何人怎么骂我,说我阿Q也好,说我自打耳光也好,我被这个宣传攻势所打动。再加上我周围所接触的白领阶级个个都表示要去,那么,我也要去尝尝大赛车的味道。而且,我是以记者的身份去观赛,与支持不支持毫无关系。
这个决心一下,我开始动脑筋找票子了。一个好心肠的朋友打电话来了,说票子有,是黑市票,两万元人民币一张。一听到这个价钱,我立即打退堂鼓了。原票价最高价位是3740元(人民币,下同),坐在草地上的据说是370元,我这个穷教授只有看电视的命了。
我真佩服上海的记者,对西方的大赛车了解得比我这个假西方人还透彻。德国人给赛车大王舒马赫一个爱称叫“舒米”,上海老记也“舒米”来“舒米”去。《东方体育日报》写了一篇报道,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舒米在上海一个足球场地踢完足球,正在场地更换衣服时,刚刚抵达的车迷在铁门外兴奋不已。十来个女车迷在铁门外高喊:“I love you! Schummi!”舒马赫此时显然非常高兴,他裸露上半身,像球迷作了一个展示胸肌的动作,女车迷们立刻炸开了锅,呼喊声穿透了体育中心。
这名老记真是把肉麻当有趣,我读完后,真不知说什么好。F1赛车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举行过,哪来的那么多女车迷?我买了好几份上海报纸,才知道这些球迷从何而来。什么“舒米、车身与精灵之间”“车王迷魂上海滩”“舒马赫带着烟幕弹驾到”“舒米太太是服饰高参”等等。上海竟有一篇文章谈到,“尽可能推广和普及赛车运动,让更多的普通人参加进来”,这简直是痴人说梦。这种赛车并非运动,在欧洲也是少数人的玩意儿,只不过是赛车的人为汽车商、烟草公司卖命而已。
得到两张金刚钻票
决赛前一天,好消息来了。一对香港夫妇打电话来说有多余票,而且还是金刚钻票(最贵的),约我们夫妻二人同往。他们还用了1000元买了特别停车牌号,不然就要步行几公里。我在欧洲、美国参加过多次大型活动,以国际展为主,最难的是组织工作,包括汉诺威的世博会,我都做过报道,失望之极。
这次赛事从组织工作和大赛场的整体安排来说,真是无懈可击,15万名观众,井井有条。据说,仅仅服务人员就多达一万人。幸亏中国是低薪国家,还承担得起。
真不愧为金刚钻席,我们的座位在主观礼台右侧,面对发奖台,开幕演出、首发车和维修站都集中在这里,而且高高在上,赛场的绝大部分尽收眼底。美中不足的是,那些急拐弯超车处的惊险,我们看不到。在观礼台对面,还可以看到几个特大的电视屏幕,是赛车的实况,但喇叭回声大,听不清。
好笑的是,坐在观礼台上两个小时,根本不知赛车里面坐的是谁,成绩如何,只见赛车一辆一辆飞速通过,发出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如无耳塞,耳膜必会震破。唯一好看的是维修站的更换轮胎和加油,几秒钟内结束任务,其速度之快,叹为观止。
笔者看看周围观众的表情,每人手里都握着旗,但毫无兴奋感,还不如跑马场里的刺激。如果赛车队里有一个中国选手,也许还能提高人们的兴趣,但在这么大的场地上,外国选手耀武扬威,中国观众“瞎起劲”,真有说不出的滋味。我问我的主人朋友,F1方程式可给上海带来什么好处?他的回答是:“唯一的好处是拉动经济效益和提高上海的知名度。”
西方人喜欢这种刺激
的确,在上海举行F1赛车,轰动全亚洲,上海所有高级旅馆爆满。据说,有不少观众从亚洲各地赶来,从北京来的观众占三分之一。从提高上海的知名度来说,F1在上海举行当然有作用。
其实,上海的知名度在这十年来已经如雷贯耳,当前的重要任务已不再是扩大知名度,而是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好下一代。不能再讲虚,而是讲实。
从经济效益看,虽然卖票有三亿多进账,但今后维修场地的费用可知多少?欧洲国家有的正在考虑关闭赛车场,因为得不偿失,而上海却投下这么多资金,何时能赚回来,只有天晓得。
再者,这种赛马、赛车、斗牛、拳击,都是西方的文化,他们那里的人找刺激、找发泄,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国民生活已经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中国的老百姓离他们的生活至少还差几十年。我多次说,F1大奖赛是最“资产阶级”的东西,是有闲阶级玩的。这种比赛场地,并不是可以经常拿来让人们试车的地方,不然整修起来,费用不得了。
安亭偌大的赛车面积,只提供三天赛事,其他时间都要用布盖起来,而且每年赛一次,是否每次都能会有这次的轰动效益,笔者表示极大的怀疑。至少我的朋友们都表示:来看一次,过过瘾,就够了
- 关键字搜索:
- 上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