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淮河十年治污到底花了多少亿?

 2004-09-23 00: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8月,新华社记者偶正涛、蔡玉高发表《一场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的报道,指出淮河十年投入600亿元治污无成效。9月14日,环保专家、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邹首民表示,600亿治污投入子虚乌有,政府淮河治污投入为193亿元。9月20日,新华网和《经济参考报》发表偶正涛、蔡玉高等人的文章《淮河治污为何忌讳“10年600亿元”--答邹首民质疑》,质疑邹首民此前的说法。为此,记者20日和21日分别电话联系了偶正涛、邹首民和国家环保总局。


新华社记者:社会“投入”也是成本

20日,偶正涛对记者称,《一场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报道中提出的“600亿元”并非子虚乌有,而是和“193亿”有区别的一个概念。

他解释,邹首民讲的是国家和地方淮河治污投资,而“600亿”除了这些投资外,还考虑了淮河流域改造、关停数千家企业的投入和损失,以及环保、地质队伍本身建设的投入。实际上,600亿元的数目中并没有考虑水利部门防洪投入和该地城市化延缓损失,“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相比官方的治污投资,社会“投入”的概念更接近治淮成本的真实。

环保专家:炒数字没意义

21日,在山东出差的邹首民表示,他刚刚看过了偶正涛等人质疑他的文章,他提的数字是实在的投资,是现钱,而偶正涛等人的文章把关停厂子的损失以及地质部门找水的投入也算进来了,“这不能叫治污投入,治污需要现钱,这些只能叫成本,叫损失。”邹首民说,如果讲损失,那么淮河污染的损失远远不止600亿,“炒数字没什么意义。”

《一场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提到一个现象:水利部门(水利部淮河水资源管理局)和环保部门公布的重要污染物COD排放量有不小差别。邹首民曾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解释,水利部门测定的是污染物排放量,而环保部门测定的是入河量,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偶正涛认为,由于淮河流域大量污水是经地表渗入了地下水系统,最终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污染,因此测量排放量更真实。

“声誉人格受攻击”之争

21日邹首民表示,不同方法、不同监测点测得的数据不会完全一样,实际上水中的污染物难以完全搞清楚,绝对数据很难弄准,主要是坚持同一种方法持续测量,“看趋势”。邹说,国际上对于水体污染也很少有污染物总量的说法。偶正涛还认为,他们之所以发表对邹首民质疑的文章,是因为作为记者,他们的声誉和人格受到了攻击。偶正涛提到9月14日发表在人民网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记者不能为耸人听闻而不负责任地胡编乱造”,“国家级通讯社的记者不能为出名就刻意编造‘新闻’,沦落为不负责任的小报记者。要是评选今年10大环境假新闻,我肯定给编造600亿的记者投一票”。偶正涛还提到,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领导在公开场合多次肯定了他们的报道。

记者在人民网“科技 环保”专题看到了上述未署名文章。21日,邹首民证实,这篇文章表达的确实是他的意思,但他并没有攻击新华社记者和新华社声誉的意思,“只是说作为国家级通讯社记者不应像小报记者一样不负责任,提出一个不确实的数字来。”

环保总局:国务院将召开专题会议

21日,环保总局相关人士称,邹首民作为环保专家,有权利发表他个人对治污的见解。由于淮河治污领导机构并非环保部门而是国务院,环保总局眼下不方便就争论发表意见。

该人士透露,国务院十月会召开一个会议,研究淮河治污问题,关于十年治淮的评价,到时也会有一个正式的说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