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研究生,托福考了630分等平常事件,只要挂上“民工”的字眼,亦成为媒体眼中的新闻,加以详细报道。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了媒体对民工形象的社会偏见。
民工是弱势群体,作为社会正义、社会良知的新闻媒体,理应是民工群体利益的维护者,而且多数媒体也把其焦点对准了弱势群体民工,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义务帮其讨薪,关爱其健康,关心其子女,切实维护了民工的利益。但是,慷慨好心的糖果里包含着刻板成见的毒药:民工就是乡巴佬,他永远不可能如城里人那样文明、聪明、高人一等。这种偏见潜意识地支配着媒体在妖魔化民工形象,在社会语境内捏造可怜、无助、无知、没有教养、卑下、邋遢、低人一等的民工形象。
可悲的是,媒体捏造了民工形象已在公众中扎根发芽。笔者惊奇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关于农民、民工话题的街谈巷议的话语体系中,民工已是“艰辛、勤劳、卑下、非理性、低人一等”的代名词。
妖魔化、丑化某人、某个群体、社区、国家的形象,就是不顾事实、不加分析贴上恶的标签,用舆论之棒一棍子打死,使其失去任何辩解的话语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种宣传策略在二战期间各交战国之间,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经常被各国媒体使用,为国际良好的交流、沟通人为制造隔阂,制造矛盾,谋求国际舆论霸权。不幸的是,新闻媒体在道义上援助民工群体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妖魔化的策略运用到纷纷涌进城里打工,为城市繁荣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的数亿农民工身上。这是偏见导致的城市媒体的一个悖论、一个悲剧。
不可否认,由于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等原因的影响,进城打工的农民身上存在着许多城里人看不惯的生活习惯、生活习俗,但是,这些习惯却是他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社会赋予,是城乡二元格局对立形成的,而不是他个人赋予他的“个人文化”。社会要现代化,农村要城镇化,民工要随乡入俗,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要废除。在此过程,城里人、新闻媒体应帮助民工、教育民工养成现代大都市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而不应该嘲笑、丑化他们原有的适应田园生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城市和乡村间制造新的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格局。
有评论说,农民落后,在于文化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农民落后,农村落伍,农民(包括民工)、农村被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妖魔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关键字搜索:
- 已经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