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教育界黑幕:假论文 假发表 假职称

 2004-07-28 20:2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青年报近期连续报导了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育版原副主编张国銮非法出版省内外多种学术刊物,用于有偿刊登中小学教师论文的事实。

拥有副编审职称的张国銮是个资深的杂志编辑,按说对出版业的规矩并不陌生。那么,是什么使他走上非法出版之路而不可自拔呢?

张坦言,一是中小教师为评职称发表论文的需求旺盛,二是自己赚钱的欲望强烈。

* 教师评职称需要有论文刊物发表过

地方教育部门规定,教师评职称需要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教育类期刊的容量相当有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张国銮说,“作为一个职业编辑,老师们发表论文的苦楚我是比较了解,也比较理解的。有些地方把评职称的论文分成正CN、副CN、增刊、省级汇编、县级汇编、校级汇编等不同档次,然后以微弱分差进行竞争。然而,就是这么个微弱的分差,有些论文搏杀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师可能要用好几年的工龄去换取。因此他们宁愿花钱登论文,以便在职称评定时占据优势”。

* “套印”刊物 搞假发表

受北方某假学术刊物的“启发”,张发现教师们的强烈需求是赚钱的好机会。他曾想和省内一些冷门的学术刊物合作,以出增刊的形式爲教师们有偿发表论文。“如果当初规规矩矩地做,就不会有今天的错误了。”张懊悔地说。

合作意味着利润分成,可张想的是独占。于是,他先是“套印”省内的刊物,尔后是省外的刊物。“那些‘套印’的期刊,居然让那么多的作者都能顺利通过职称评定,有人还因此评上特级,这个资讯对于那些摸不着门的作者是个喜讯,因此要求我帮忙发表的论文纷至□来,作者们认为反正去年都可以用,那么今年 肯定没问题,况且那些版面费也就算送给我的改稿费、茶水费,不值一提。”张国銮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些‘费’,我的确恐慌过,但是作者们使用起来没事,又都是他们之间相互托来托去的,彼此都信任。即使有问题,与编辑部都曾有口头约稿的意向,到时补开个证明也许能混得过去”。

张出版论文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本人也因此越来越出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些仲介人把稿件组织过来,有些人慕名而来,我也就顺水推舟地做了人情又收了钱,大家都高兴。”张告诉记者,“其实,这是相互需求构造的一条畸型生物链,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生拉硬扯在一块。

* 代笔炮制假论文

有些作者明知自己的论文很水,听说有的刊物交了钱就可发表,等于找到一根救命稻草,怎么会不谢天谢地呢?有些‘热心人’也当起了掮客与枪手,帮助那些实在整不出‘论文’者操刀,拼拼凑凑,什么关键字、摘要、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一应俱全。整好了论文,就找地方发表,发表了就找人评审过关,整个‘一条龙’服务。”

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迫在眉睫的职称评审,有的人干脆将现成的刊物拿来进行“外科手术”。张举例说,将正规出版的CN刊物目录、正文拆下,换上有自己姓名的论文,这种把戏更难识破。

* 三假一条龙服务暴露教育界黑暗

作爲一个为教师评职称提供有偿“服务”的“过来人”,张国銮深知这些论文是如何出笼的,又是如何骗过职称评审委员会的。“那些乡村教师,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让他们撰写论文找门路发表简直是勉爲其难。”张认为,要是教师的职称评定能换一种标准,注重教学业绩、讲课成效,而不以论文定终身,那么假学术期刊就不至于泛滥成灾。

张国銮在给记者的一封题为“不必掩饰”的电子邮件中提出了若干发人深省的问题:“从假CN刊物、假CN论文到正CN刊物假论文调包,再到论文枪手、论文掮客,这其中沈积着多少‘假’,派生了几多谋生职业,养活了多少人,又滋润着多少人?这陈年陋习何以难改?这陋习并不是造假者的专利,许多人也早有所闻,为何没人吭一声?打击造假有法可依,而这么多的‘假’竟然这么长时间‘蒙’着管理者,这到底是为什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