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在北美:走还是留?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美国?

 2004-03-29 00: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教授们鱼贯出来,当他们一双双手握过来的时候,我看见老公适才还是有些强作轻松的脸上终于彻底放松了。我过去抱了一下他,也说了一声: Congratulations。我知道,他等这一天等了快整整十年了,每一次离梦想就要接近,每一次都因为各种的原因回到了起点。整整五年,有人放弃了,有人半途转走了,生存的压力始终在威胁这新移民:走还是留?

  老公研究的课题很尖端,时下根本无法适用在实际之中。我随他去拜访国内母校教授的时候,教授看我听他们讲话要睡着了就打趣说,全中国大概也就不超过一百个人会对我们的谈话感兴趣。在美国,除了国家宇航中心,他们几乎没什么出路,而作为中国人,工作机会几乎是零。很多人都劝过他,你有那么好的计算机背景,为什么不去学最热门的电脑?他说,我是为了这个学位来的,不想轻易放弃。

  记得以前他提起过一位朋友,一位早年在美留学的台湾朋友,在美国做过近十年的教授,后来回台湾做实业了。这位年长的朋友曾经问过老公:你到底要去美国做什么?他说,如果你抱着巨大的希望,那你必然失望,若你根本没有想好去做什么,那么你会立刻在新鲜感消失之后走向颓唐。

  那时候老公回答说,就想拿个博士学位,还有,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

  你为什么来美国?

  我曾经在这里问过大家。可惜给的答案不是很多。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好奇和好强,等等等等。反正,我们来了,用大立的话来讲,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真的只有“失败者”才能回头么?到底什么是成功?在世俗的眼光里,“功成名就”四个字是最好的写照。可是环顾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似乎 “功成名就”的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looser?美国给了相对公平的机会,中国人凭借勤奋和聪明,几乎都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取得大部分美国人所没有的 “成就”,可是为什么,总觉得中国人“神气”不起来。老美开着破镖客比你开奔驰还要威风;老美一家六口吃救济,比你赚六七万的年薪还要快活。你抱怨这个国家不给你“安全感”,的确,要得到和原住民同样的生活条件,新移民的付出相对艰辛得多!别的不说,“身份”问题就会把人掐得死死的,找工作的第一句,人家先问你是不是公民,然后就问,是不是永久居民?等到你拥有了和老美一样的选举权,也许你忽然发现:世界是空的。
  因为美国不是你的。

  美国不是你的,因为你的皮肤不够白;

  你的言语不够溜;

  你的牛排不够生;

  更叫人可气的事,当你拼死拼活“功成名就”了的,很想让所谓的“主流社会”对你“刮目”的时候,老“镖客”从你的“奔驰”身边呼啸而过,根本不卖你的帐!

  靠金钱支撑起来的成就感只有在拜金的社会才可以畅通无阻。美国是个金钱的社会,却又是在很多方面对金钱漠视的社会。好莱坞首先是向“上层”挑战的,不要说坦坦尼克毫不掩饰地讽刺所谓的“上流”,“漂亮女人”,“凭香识女人”,“日趋臻美”等都是对有钱阶级的诋毁。   

  美国架构出来的一个巨大空间,给人的其实并不是金钱。很奇怪,这些年来,美国给我的印象竟然是一句毛主席语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和刻板的老美相比,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远多去。美国让束缚已久的中国人终于感到可以长长呼吸一口气了:换工作不再要户口本,上学校不再要“走后门”,情侣去旅行,不要担心没有结婚证而不让你住一间房。美国设定了一条“底线”,只要你稍稍抬一下腿,就可以轻松地迈过去,畅通无阻。

  我们要的,不就是这轻轻松松跨过去的自由么?可惜,我们的心上还是“不快乐”。

  常常听见身边的朋友抱怨“回不去”,不要说长期留下来,就是蜻蜓点水般的探亲,也叫人“吃不消”。三姑六姨,“礼尚往来”不说,最重要的是“心理压力”,因为中国人传统之下的“荣归故里”让我们不得不把自己努力“粉饰”一番。回去的都是“失败者”,如果你没有能力买好车买大房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就真的是“失败”了。(可是,就算“荣归”了,等到回来了看不见羡慕的眼光,又会怎样呢?)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美国?!

  也许你会发现,很多人最初来美国的梦想和今天“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我有一位年近四十岁的朋友。她在国内是高干子弟,从小在文工团长大。到了美国,为了给女儿赚学费,就卷起袖子下了餐馆,还转战给教授家里做保姆。我常常笑她:端盘子还走台步。她总是嘻嘻哈哈的,定期来向我们“汇报”女儿的成绩。她十七岁的女儿来美国的时候连英文也讲不好,现在作文得了全美的征文比赛大奖。有天我和她坐在阳光底下聊天。美国生活太紧张了,大家都忙,忙得没有时间交流。可是,我记得那天她说,我来美国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我既没有回到学校重新拿学位(她在国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赚很多钱买车买房子。我常常想,我回家的时候怎么对别人讲?也许有些话我只能这样讲,未必人人可以明白:我觉得,我在美国所经历的,要远远多过一个学位,一定的钱。我觉得我在“成长”。一个年近不惑的女人还可以坦言自己在“成长”,这让我如许心动。那天,她说,我为自己的女儿骄傲,我丈夫骄傲,更重要的,是我为自己骄傲,那就是,我学会了怎么心平气和地做人!

  心平气和,这是如此难得的成长。既不是老庄之所谓“无为”,也不是要把美国变成“战场”的“豪情壮志”。   

  女儿在一夜之间获得全额奖学金,她为女儿节省下来的每一美元如今成了她母性的明证。有得有失,看到她每天的快乐,我明白她并非想自欺欺人地故作潇洒,而是真的“充实”了。她说,人,不能自己输给自己。

  活得象个人样!做边缘人未必要摆出“边缘”的姿态来。我非常喜欢那些快乐的老美。我喜欢和那些重回学校的老兵聊天,我喜欢听教学楼里的清洁工谈理想,我喜欢在高速公路上看货车司机调皮的笑容。不管他们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他们都可以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会成功的。也许这“成功”不过是想买一辆新一点的二手车,也许这成功不过是想去夏威夷度假。而他们目前的信用卡,可能还是赤字。我一直奇怪于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人“自我感觉良好”?后来我才明白,美国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要人学会“活得象个人样”。你可以自私,但不能侵犯别人的利益;你可以自负,但请尊重别人的权利;你可以骄傲,但在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比你更有资本骄傲。这种“信心”教育,当然也有很多负面效应,但是有一点是勿须质疑的,就是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即使长辈教授,也没有权利去“批评”,即使百万富翁,也没有权利去“施舍”而要人感恩戴德。每天都可能产生百万富翁每天也可能产生跳楼者的地方使很多平常人反而认清了自己。他们不再人为地去设想“敌人”,而是尽情地热爱生活。有钱可以开奔驰,没钱就开二手;有钱可以去夏威夷看日出,没钱就开了破车去追日落。

  再过两个星期就要离开我们在美国的第一站了,据说要去的地方出门就可以看到海。我常常想,这暂时的“停泊”会不会反而摧毁了我们的人格--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说,人的要求其实很微小,躺下来,不过是一张床的空间。这在美国很容易得到,而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不太会珍惜。会么?老公说,这些年来总让你一个人等到深更半夜,终于可以有闲心吃完饭出去散散步,一起坐在沙发上安安心心看看电视了。可是,我却害怕,宛如昆德拉所言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会陷入一种“没有目标”的“轻”,这种“没有目标”既可能是因为失败,也可能是因为“成功”而引致的。“没劲”--很多看来颇有成就的人这么说。

  老公曾经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我最大的梦想是买一支NBA,还有就是投资让你拍一部电影。我不知道这个梦想可以保持多久,我只想,我们未必都要让好梦成真,却一定要活得象个人样,不管是顺风还是逆境,都要坚持,千万不要,自己先输给自己了。

  那位即将归去的大立朋友,为你祝福:如果你做的是无悔的选择,那么,归去并非“空空的行囊”--因为从你的字里行间,我已经读出了你“在美国的成长”。记得,人要输,总归是自己先输给了自己。暂时的得失不是“输”,真正的输是自己对自己丧失了所有的进取的信心。这“进取”两个字,也许就是买一张去罗马的机票,也许就是写一首给爱人的情歌,也许就是种一片绿色的菜园。

  写这些,给自己,也给有同样感触的朋友。


文章来源:【太傻留学频道】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