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十六届三中全会":慢慢来
引人注目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十月份举行。会议主要集中在经济议题上,如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等。会议令各界普遍感到失望。因为,在今年相当一段时间里,海内外对这一届"三中全会"寄以厚望,尤其期待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容易理解的原因是,自七十年代末以来,多届"三中全会"表现出较新气象,并有突出建树。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值胡锦涛温家宝新领导层当政,人们的期望自不待言。然而,该次会议内容陈旧。首先,依然是"闭门会议",不对外界开放,也不对媒体开放,继续表现出排斥民众、"乾纲独断"的专制形态。至于"政治局"有没有向"中央委员会"述职,或该"述职"与从前的"报告"有多少形式上的差别,人们不得而知。其次,会议丝毫没有涉及外界最为关切的政治体制改革话题。再次,会议集中于经济议题,且老生常谈,一些微弱建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所有制,与"十五大"一样,"十六届三中全会"仍然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仅仅是咬文嚼字地做了一些字句上的微小改动。比如,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一语前,加了"大力"二字;在"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一句中,将"一种"改为"主要";"非公有制企业"享受的"国民待遇",改为"同等待遇";另外,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实际上,这已经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提法,只不过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但这一提法并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因为,在各级政府的实际做法中,或在其"法律法规"面前,非公有资本均处于不利地位。
以广东省为例,一直以来,该省国营资本可涉足80多个行业,外资可涉足60多个行业,非公有资本仅能涉足40多个行业。显然,国内非公有资本蒙受最大歧视,民营或私人企业主享受"末等公民 "待遇,可涉足的领域,甚至不如外商。当局防范他们,有如"防贼"。
至于其他议题, 诸如"保护产权"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才正式提出来,已经太迟,更谈不上什么"进步"。如果计入时间效应,即对照"与时俱进"的起码标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微小进步,等于毫无进步;其微弱建树,等于毫无建树。
有人分析,该次会议之所以一事无成,乃受困于党内权力斗争。在胡锦涛与江泽民的反复较量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占据上风,因而一切都只能维持现状,原地踏步。果真如此,这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因为,这个国家的进与退、荣与辱,竟只能取决于某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人民呢?只能干眼看,或耐心等,或干着急。
有人说"慢慢来嘛",何谓"慢"?何谓"快"?经济增长应该是4%,还是8%,还是12%?教育开支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还是6%,还是10%?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起步在1989年,还是2003年,还是2011年?究竟什么是"快"与"慢"的标准?其实,在"慢慢来"一派眼里,并没有什么"标准",如果有,就完全在"领导人"的一句话,快慢由他。---依然是奴才心态。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