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领域,中国出现在地平线上… 】──美国军事战略学家、空间安全专家如何看待“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在2002年12月29日,北美空防指挥部 (英文名: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或俗称 NORAD)发现其执行太空控制任务的早期预警卫星探测到中国境内的一次秘密火箭发射。由于不知道这一火箭发射的目标和轨道,北美空防指挥部立时进入戒备状态,技术人员忙作一团,他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探知中国神秘火箭的发射轨道。他们很快发现这一火箭并没有装载任何武器,但是北美空防指挥部不敢掉以轻心,他们跟踪观测,直到确认这是中国提早发射的“神州四号”并判定这次发射十分成功。

随着中国透露将于今年十月或十一月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美国人对此的感觉是又酸又甜。如果发射成功的话,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根据最近一项盖洛普的民意调查,45%的美国公众喜欢中国,46%则不喜欢中国。中国的载人飞船大概不会太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总体态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政府对中国载人飞船项目所代表的空间军事能力不仅非常重视而且极为担心。

“不管你欢迎不欢迎,他们反正要来。”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获得荣耀,任何在太阳系的成功探险都将是人类共有的胜利,詹姆斯.米勒最近在《波士顿环球报》上写道。米勒认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对美国空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他说,“我们应该欢迎中国人进入太空──不管你欢迎不欢迎,他们反正要来。我们也应该接受中国人所带来的挑战,就象苏联在六十年代迫使我们向月球迈步一样…来自北京的挑战不断提醒我们,即使是为了军事原因,我们也必须保持在太空的优势地位。”

不少空间安全专家认为中国把人送入太空本身并不对美国构成威胁。神州五号本身更多地是着眼于弘扬民族主义,以便巩固中国政府的稳定。载人飞船项目其实可以分散中国资源,使其不能专心发展对美国威胁更大的项目,比如太空雷。

担心之一:中国在太空领域“非对称作战”

但是太空强国也经常是军事强国。美国军事战略家在研究中国的民用航天项目和技术时,倾向于将其看作中国军事空间能力的指标。不过这并不是美国故意给中国的特殊“待遇”,而是一个内行人的科学常识。

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空间安全专家特丽莎.赫金斯(英文名:Theresa Hitchens)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说,“我不认为美国非常关心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我们把这看作是中国提升其国家威望的努力,我们更担心中国有兴趣发展在太空领域的‘非对称作战’,攻击我们在太空的设施。”

太空领域的“非对称作战”包括使用干扰卫星的设备或技术,地基激光武器,或者发展部署于陆地或太空的反卫星武器系统(anti-satellite operations或 ASAT)。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叫做“微型卫星(microsats)”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发射损害或摧毁在轨道上运行的美国卫星。

中国已经表现出对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兴趣。在反卫星激光技术方面,美国军事研究者认为俄罗斯可能会帮助中国。而在“微型卫星”方面的研究,中国已经通过合法途径从英国的苏里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Surrey in England )取得技术,以便设计和制造只有1到10公斤重的“微型卫星”和重量在1公斤以下“纳米卫星(英文名:nanosatellites)。

担心之二:中国军方控制太空项目带来不稳定性

让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的太空项目是掌握在军队之手,所以中国的空间技术能力可能更快地应用于军事领域。而美国认为自己的太空项目是由非军方的美国航天航空局(英文名:NASA)领导的,因而在和军队策划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如果两国关系交恶,中国人在太空攻击我们,可能会端掉美国在太空的能力。美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依赖太空能力的军队,不论是通讯,还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atellite network) 和间谍侦察卫星来运行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都离不开太空设施。如果中国重创或令美国失去其太空资源,那么会严重伤害美国打一场战争的能力,”赫金斯警告说。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欧汉伦(英文名:Michael O’Hanlon)说,“美国当然很关注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美国的担心之一是空间能力强大后的中国自己使用卫星来对付美国的军事资源,比如航空母舰。”欧汉伦目前正在做一项研究,其主题就是看中国的空间能力发展会如何威胁美国的军事利益。

美国对中国的空间项目发展的担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布什政府内的一些个人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看作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强国在向美国构成威胁的例证之一, 马里兰大学国际和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杰夫里.路易斯(英文名:Jeffrey Lewis)说。

“美国战略学家担心在近期内,中美可能因为台湾发生军事对抗。但是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太空能力常被作为对美国太空资源构成威胁的一个首要原因,”路易斯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路易斯是最近一篇题为“美国在外层空间军事计划的国际反应:中国的例子(英文名:International Reactions to United States Military Plans in Outer Space: the Cas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担心之三:美国军队极度依靠太空资源

美国能够在全球部署兵力,一大原因是其无人可比的卫星系统,可保证全球领域内的全天候通讯,高效的监督和侦察,以及帮助武器系统精确制导,大大提升美国军队火力优势,路易斯研究员说。美国的“核姿态回顾”报告强调说“精确和及时的情报可以增强军事打击的致命性,以及用非核武器代替核武器的打击能力”。五角大楼在过去十年多已经将其太空资源淋漓尽致地融入作战之中,不管是在科索沃还是阿富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现在打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太空战争。美国在这一领域现在是无人可及。

美国军方预计在2020年部署名为“全球接触能力(英文名:Global engagement Capability)”,即美国可以在地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看到任何东西。具体来说,美国计划在2008-2013年部署从太空发出或通过太空设施指导的全球常规打击能力。被称为“迅速全球打击”(英文名:Prompt Global strike )将使美国空军在90分钟之内打中世界任何一个指定目标。到了2014-2025年,美国空军将部署全球范围内的精确打击能力,即在几分钟或几秒钟之内对全球任何一个目标进行军事攻击。

美国担心的另一个受影响的领域是美国的卫星。这些卫星目前在围绕轨道运转时没有任何阻碍。卫星和能够在高空飞行的U-2间谍飞机不同。卫星一旦飞行到大气层之外就不违反领空权。他们可以直接在敌人领空之外进行侦察活动而不用担心被击落。美国军方一直担心总有一天他们在太空的各种资源将受到部署于地球或外层空间的反卫星武器的直接挑战。

强大的卫星能力是美国在太空领域最关键的领先区域。而这也是中国军事战略家最担心的一点。高解晰度侦察卫星可以暴露中国某些敏感武器系统的伪装以及增强增厚的防空设施,这些都可能置中国的核武器于美国人的眼睛之下,影响中国遭受第一次核打击之后的核报复能力。因此很难想象中国在有能力之后不试图削弱美国对自己的卫星侦察能力。

“当中国出现在地平线上时,美国必须倾力奔跑…”

当中国出现在地平线上,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说,美国现在必须倾力奔跑,才可以在世界上第二次太空竞赛中领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希恩.欧克非说,美国应该在太空领域采取更大胆的步伐,包括发展核动力宇航飞船。核裂变可以支持载人飞船进行更远程的太空探险。但这也有更重要的军事意义,比如让新一代卫星有对抗同另一个太空强国冲突的能力。现在卫星进入轨道后就很难移向新的位置。然而拥有核动力的空间设备可以转向更佳的地位或躲避攻击。

五角大楼已经在筹划太空作战的行动战略。前不久,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史瑞沃空军基地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间作战演习,演习假想时间是发生在2017年,蓝军(美国)对付被称为“重要空间对手”的红军。在冷战期间类似的军事作战模拟总是将苏联作为假想敌,但是这一次根据各种假想策划,人们普遍认为“红军”就是中国。

中国太空立住脚,美中合作前景如何?

当然美国和中国在航空航天最多的合作是火箭发射方面。自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考克斯报告”出台之后这一合作难以为继,美国对同中国合作的公司实施更严格的许可证管理。

路易斯说,“在短期内,我认为政治气候,尤其美国国会的政治气候,会使得美国和中国难以达成在太空项目的任何重要合作。小布什政府看起来是已经决定利用太空来支持其竞争性,而非合作性的外交政策。但从长远看,在外层空间站住脚的国家,包括中国,会推动美国和他们在国际领域达成共识,加强合作,以便管理各国在外层空间的活动。”

路易斯说,“美国目前拒绝同中国(关于外层空间利用方面)进行实质性谈判,我怀疑这是因为任何可能达成的协议都会限制美国定于2008年开始试验其‘基于太空的导弹防御系统(英文名:space-based missile defenses )’。”

美国想在长期内同中国在太空问题合作的领域不少是围绕安全,比如禁止使用攻击卫星的武器系统,但也会有民用太空使命,比如跟踪和清除太空轨道垃圾等。赫金斯说,美国航空航天局也一直在关注中国航天项目的发展,他们也在考虑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可能性。

欧汉伦则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他认为虽然90年代美中太空领域的合作因考克斯报告丑闻一度停滞,但是这一合作肯定会在近期重新启动,当然美国要在上面附加很多限制和条件。

“中国在太空领域不需要奋力赶上美国,他只需要进入太空,在关键领域发展、打破美国在太空的垄断,这就足够发挥中国太空项目的政治战略意义,”欧汉伦说。

陈雅莉,《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八期 (#24) ,2003年02月26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