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贸易顺差──中国从美国获益知多少?

中美贸易顺差,历来是热门话题。关于2002年的这一数据,中方公布为427亿美元,美方公布为1030亿美元,其间差距,是因为中方的公布中,没有包括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贸易。同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美国的第三大进口国。于是,中美之间在2002年度的贸易顺差同时创下了两项历史记录:是世界上任何一国与美国之间从未有过的最大贸易差;是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从未有过的最大贸易差。

一时全球注目,舆论哗然。美国业界人士对此表示“吃惊”;强烈批评美中贸易不平衡。也有专家预测:美中贸易大战一触即发。

另一方面,当2001年9月,美国发生了“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之后,次年,即2002年,外资对美国裹足,更大幅度地转向流入中国,当年,中国以吸呐外资527亿美元的记录,首次超过美国,位居第一。

极不相称的是,在外资和外贸连年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却连续十余年处于萧条局面:内需不足,物价下滑。连北京当局都承认:中国经济增长并非由内需带动,而由外资牵引。足见国际资本的厉害:能够拱起一个国家的表面繁荣;也足见国际资本的盲目:惘顾外需与内需之间的落差和陷阱。或许有一天,外部世界的人们,一夜醒来,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财富,尽都转移到中国去了,被中国“套牢”了。说得白一点,所谓中国经济“增长”,就是赚了外国人的钱。

巧合的是,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约占中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2亿美元的8%,与国民经济增长率8%刚好吻合。于是,这8%的国民经济增长,就象是从美国人口袋里“挖”过来的。就这一点而言,所谓中国经济“增长”,就是赚了美国人的钱。

从统计上看,美国为中国提供了高达40%、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市场依赖之大,一目了然。于是,当人们高谈阔论“中国市场”的时候,事实上却不是“中国市场”,而仍然是“美国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巨大的磁场。纵观二次大战后崛起的后起之秀,无一不是不是因为利用了美国的市场而“鲤鱼翻身”,日本如此,德国如此,“亚洲四小龙”如此,其他东南亚或南美国家也不例外。

如今,中国也终于搭上了对美贸易的“末班车”,美国对世界经济贡献之大,对中国经济贡献之大,实在不可估量。看来,无论如何,中国人实在不应该那般情绪化地反美,以至于“逢美必反”。实在应该感恩才是。实在应该让中美两国“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

中美贸易顺差如此巨大,并非中国经济更强势,并非中国人更具经商手腕。要害在于:人民币汇率。中方以行政手段强行管制人民币汇率(1994年还人为地将人民币大幅贬值)。尽管,人民币的低汇率已经与当前的中国经济成长极不相称;除此之外,中方将人民币和美元挂钩,保持在8.3比1左右,无论美元怎样波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都将不变,死守8.3比1的低兑换率。

人民币汇率低,有利于中国出口和引进外资,但对他国而言,则意味着:中国廉价产品占领该国市场,该国资本加速流向中国。越来越多的美国和日本业界人士都指责北京有意压低人民币汇率,使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在他们的国家畅行无阻,而当他们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时,却因价格高而无法与中国产品竞争。他们认为,这是中方人为制造的“优势”,是不公平的竞争。比如,2002年,由于中国对美国的机械出口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就直接造成美国许多中小企业的倒闭。 除此之外,中国制造的手机、玩具、及其他低值易耗产品,大量涌入美国,也是导致美国制造业连续30个月大幅裁员的原因之一。

以低廉劳动力为主的低廉成本,保持了中国的竞争力。中国,以其“世界工厂”的形象,确立于世,不仅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也生产高科技产品。 近年来的日本,就倍受廉价中国产品的冲击和困扰,以至于忿而多次对中国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日本财政部长甚至断言:世界经济不景气,祸根在人民币。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加入WTO已经一年多,但中国并没有对外开放足够的市场,比如农产品市场。按理,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就意味着:全球市场就是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就是全球市场。没有理由再进行选择性地市场屏蔽。

据说,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人民币已经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成为当地人最乐意接受的“硬通货”,问其原因,回答却让人哭笑不得: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不会贬值。

此时,面对巨大如天文数字的中美贸易顺差,一些国人或许心下暗喜:“韬光养晦”之策大见成效。然而,强行维持人民币低汇率,对外大肆倾销,对内封锁市场,未免损人利己。如此短期行为,未必长期获益。国人亦当自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