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怀集发现明代御赐锦幛 当地一则传说获印证

 2002-05-15 15:3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怀集发现明代御赐锦幛当地一则传说获印证:小贩误揭皇榜歪打正着为国立功获嘉赏

500多年前,怀集秀才谭盛发流落南京街头卖糖果为生,一日酒醉后误揭皇榜并一派胡言,不料竟被皇帝身边大臣视为退敌妙计,谭盛发因此获皇帝嘉奖。这是一则在怀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这则传说是否有事实依据?昨日,记者与当地有关专家专程前往谭盛发家乡探访,竟在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幅保存尚好堪为佐证的500多年前皇帝奖敕的锦幛。

【明代锦幛珍藏至今】

前日上午,怀集县文史专家、县文化局原局长、文联主席周如坤向记者讲述了这则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据周如坤及怀集县委办、县委宣传部有关同志称,谭盛发的故事听起来离奇,但冷坑镇一带群众对此深信不疑,其理由有三:故事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县志对此有记载;谭盛发大墓至今尚在;据说那幅锦幛也仍在民间,只是无人得见。

记者翻阅了怀集县志,县志对谭盛发之事这样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冷坑上爱顶(现爱一村)秀才谭盛发献计打败鞑靼军有功,官封南京金吾右卫经历司知事之职,明帝宪宗亲敕嘉奖状一张(锦幛)。

在怀集县冷坑镇爱一村,经反复解释,谭盛发后人,76岁的谭秀年老人终于同意拿出谭家世代珍藏的至宝,锦幛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一只陈旧的木箱里,大小质地与县志记载相符,中间是一块质地上好的绢,上有手书楷体文字,不少字迹已剥落,依稀可见“皇帝敕曰”、“谭盛发”、“南京金吾右卫经历司知事”等字样,文字末行正端钤有体的敕命之宝印鉴一方,绢面右侧刺有做工十分精细的奉天敕命四个大字。

据谭秀年老人称,锦幛被视为谭家至宝,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不许变卖。锦幛平时锁在木箱里,钥匙则藏在别处,每年只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拿出来晒一次,从不曾洗过,故污渍斑驳。【谭氏墓地完好无损】

谭秀年称,在爱一村一带,谭姓是个大姓,约有上千人。从族谱上可知,谭盛发是谭族第七代孙,他是第二十三代。

在谭秀年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来到谭盛发的墓地,该墓地位于爱一村村道旁,立有花岗岩石碑一方,镌以阴文楷体碑文,上书:七世高祖考帅谭永盛公妣李氏之墓,并刻有皇帝敕封谭盛发军职等内容,落款为嗣孙众等仝拜。

谭秀年称,谭盛发受皇上敕封之事在族谱上也有记载。他说,谭盛公(谭盛发)衣锦还乡后,把自己的银两分给族中兄弟,并在上爱大寨建筑了六祖亭、南北亭、毓秀门、毓奇门等四座城门,城门遗址尚在。

本报记者 孙齐昆 通讯员谭扬汉锦幛来历

明朝成化年间,怀集秀才谭盛发因科举失意流落南京街头。一日,谭盛发酒后顺手将大街上的一张告示揭下打算包糖果,不料被官兵看在眼里。不久,谭盛发被带入朝廷面见皇帝。

原来,那告示是一张招将退敌的皇榜。明朝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六月,鞑靼小王子率兵三万入侵山西大同,皇帝张榜招勇。

皇帝在朝廷向谭盛发询问退敌之策,谭盛发方知闯了大祸,一时魂不附体,结结巴巴地说:战豆(怀集方言把就说成豆)战啦,意思是打就打啦。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皇帝身边一大臣匆忙向皇帝献媚:我主洪福齐天,刚才谭盛发所言之计妙极。据臣理解:即是我军用炒熟的黄豆撒在敌军的马前,敌军马闻其香味,必争食黄豆……谭盛发越发紧张,口中自言自语:入笠了(怀集方言,意为上当了),入笠了。大臣接着发挥道:谭盛发说可以用笠蒙住我军的马头,我军马定会闻豆香不为所动,趁着敌军马争吃黄豆之际杀将过去,必胜无疑。皇上和文武大臣听罢连连称妙,遂采用此计,结果大败鞑靼军。谭盛发由于献计有功被授为“南京金吾右卫经历司知事”之职,并获敕嘉赏状,不过他尚有自知之明,深知时间一长难以蒙混过关,故找借口返乡。皇上奖敕锦幛一幅,银两若干。谭盛发后人谭秀年(左一)展示锦幛。 


南方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