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成“假打” 谁给恶人穿上了隐身衣?

一到“3·15”,“假”的重拳就会狠狠地砸向那些搞坑蒙拐骗的“恶人”们。这不,3月6日,南京各大媒体都登出了《省消协昨公布维权十大案例》。乍一看,这一下“李鬼”们肯定会无处遁身,成为消费者痛打之狗。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此次公布的10大“恶人”,竟有9 个姓“某”,如“开发公司无售房退房款”中的开发公司代号为“一”;“手机充电器爆炸起火”中的手机是“家用某国外名牌手机”;“用福尔马林泡制银鱼”的超市是“某大超市”,等等。一时间,消费者如遭雾水,找不着北。

这些年,“打假”打出甜头来的事可真不少,还有成了打假专业户的。不过造假者不惜血本,面对“刁民” 左冲右突,在“反打假”上不断“创新突破”,取得了极大的经验。同时,平民打假的成本较高,人们不得不将打假的希望寄托于消协。消协也就成了对付假冒伪劣的“黑脸包公”。于是消协就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商家、厂家的“欺诈”、“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作出界定,然后通过大众传媒对“恶人”的行径予以揭露、批评,以达到用来警示、提醒消费者的作用。

隐去了“姓名”的“恶人”,大张旗鼓以 “十大案例”的形式公告在消费者面前,可以想见能在消费者心里产生何等异样的感受。真是明知道前面路上就有毒蛇,还得踩过去,消协真是“玩的就是心跳”。不过,我想消协本意还是想显示一下自己在“维权”上起的代言人的作用,安慰一下消费者的心情,至于能否达到震慑那些坑蒙拐骗的不法商家的目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打假”我看就成了“假打”了。这就像戏剧舞台上的武戏,翻滚腾挪,戏耍一番,动作是有的,但是不伤人,只是烘托点气氛而已。过去我们抱怨消协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太轻,还有包庇迁就之嫌,现在倒好,消协明白张胆地发给了“恶人”隐身衣。要知道,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这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度来自消协对产品的审定公布。消协这种遮掩的做法,保护的是“坑害消费者的厂家、商家”的名誉,导致消费者和消协之间的“诚信缺失” 。当然,这也让我们想到,这隐身衣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着什么肮脏的交易呢?

《城市早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