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蔡霞揭「爛尾娃」的制度根源(圖)

 2024-12-29 09: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23 年 4 月 11 日,人们参加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的招聘会。(16:9)
2023年4月11日,人们参加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的招聘会。(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2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報導)2024年,一個新的網絡詞彙「爛尾娃」廣泛流行,生動地描述了中國年輕一代的困境。從「爛尾樓」到「爛尾工程」,這些詞彙曾指向未能完成的建築或項目,而「爛尾娃」則直指那些從高校畢業、卻難以找到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人生從進入社會的第一步開始,就被困在一片看不到希望的迷霧之中。前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認為,青年失業不僅僅是個體的悲劇,其根源更是社會結構和經濟政策的失衡。她在近日的《美國之音-蔡霞有話說》節目中深入探討了「爛尾娃」現象的成因、表現及其深遠影響。

青年失業的嚴峻現狀

近年來,中國的青年失業率不斷攀升。儘管官方數據顯示青年失業率長期維持在15%以上,甚至在2023年一度突破20%,但北大學者的研究表明,實際失業率可能高達46.5%。這意味著,每兩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找不到工作。

青年失業問題不僅存在於低學歷人群中,高學歷人群同樣受到衝擊。這種「全面失業」的現象讓人們對就業市場的健康度和社會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許多家庭為了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資源,但換來的卻是畢業即失業的殘酷現實。這種矛盾的存在正在削弱整個社會對教育價值的信任。

面對就業市場的壓力,許多年輕人不得不選擇低端工作,甚至離開城市尋找生計。這不僅導致了人才資源的浪費,也在客觀上削弱了城市的創新能力。社會原本期待的高學歷人群帶來的經濟拉動效應,因為失業問題而被大大削弱。

此外,失業率高企還對社會心理和人際關係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長期失業的年輕人可能陷入抑鬱、自卑,甚至失去與社會接軌的意願。而家庭也因失業問題產生衝突,進一步惡化了社會的整體氛圍。

高學歷人才的無奈選擇

近年來,高學歷畢業生的就業困境更顯突出。在一些省份和地區,世界頂尖高校畢業的學生甚至選擇應聘基層公務員或低技術含量的工作。例如,一名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博士,最終選擇了安徽省一個鄉鎮的公務員崗位;而一名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也只能進入基層教育管理崗位。同樣令人唏噓的是,有些碩士畢業生被迫擔任中學的勤雜工,這些現象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教育和奮鬥的信念。

高學歷人才的就業困境,不僅表明社會對高端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減弱,也反映出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產業升級不力、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以及社會階層固化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累積導致了高學歷者就業難的困境,甚至讓「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

此外,高學歷人才的過度擠壓導致基層崗位競爭加劇。一些原本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因為大量高學歷者的湧入,逐漸提高了入職門檻。這種現象不僅不利於資源的有效分配,也讓學歷的意義逐漸模糊化,削弱了教育的公平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高學歷人才的流失對社會發展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人才資源的浪費直接削弱了社會的創新能力,限制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潛力。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緩解,中國可能面臨新一輪的「人才荒」,嚴重制約經濟和科技的進一步突破。

就業困境的制度根源

中國青年失業的背後,折射出深層的制度問題。在許多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通常與技術變革和經濟週期相關,例如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取代部分工種。然而,中國的青年失業卻有其特殊的結構性和制度性根源。

首先,中國尚未完成從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全面轉型。儘管城市表面上高樓林立,硬體設施不輸發達國家,但社會經濟結構中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法治的支持和制度的透明,而這些條件在中國依然匱乏。2013年以來,政治的倒退與思想的打壓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環境的惡化。

其次,中國的經濟政策缺乏連貫性,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壓制性監管極大地限制了市場的活力。無論是對房地產業的打壓,還是對網際網路經濟和金融行業的限制,都削弱了這些行業吸納年輕勞動力的能力,進一步加劇了青年失業問題。

再次,教育與就業市場的脫節進一步惡化了失業現象。許多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並未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能,導致他們在就業市場中處於劣勢。而職業教育的缺乏則讓大量年輕人無法獲得進入技能型崗位的機會。

最後,社會階層固化的問題使得年輕人的上升通道被堵死。家庭背景在決定年輕人就業機會方面的作用愈發顯著,公平競爭的機會被嚴重削弱。這種現象不僅傷害了社會的整體公平性,也進一步打擊了年輕人的努力意願。

社會階層流動的阻礙

青年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就業困難導致社會階層流動受阻,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公與不滿。在計畫經濟時代,個人命運往往由家庭背景決定,而改革開放後,階層流動的渠道得以打開,社會煥發了新的活力。然而,近年來政治環境的惡化再次堵住了這些流動渠道。

社會階層流動的受阻,導致了年輕人對未來的期望值逐漸降低。這種低期望值進一步削弱了他們對教育、工作和社會參與的熱情,讓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種低效運行的狀態。

此外,缺乏社會階層流動的機會,使得農村地區的年輕人更難融入城市生活。城鄉之間的鴻溝不僅體現在收入差距上,也體現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差異上。這種隔閡限制了年輕人的職業選擇,使他們更難在城市中立足。

更重要的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停滯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問題,包括犯罪率的上升和社會穩定性的下降。當大量年輕人感到無望時,社會的不滿情緒可能集中爆發,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心理危機與社會不穩定

就業困境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心理問題的爆發。長期失業導致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加重,使得一些人陷入絕望情緒。近年來,各地的極端事件和憲宗案件頻發,正是社會壓力失控的寫照。

青年失業不僅是經濟收入的問題,也關係到個體的尊嚴和社會歸屬感。失業狀態中的年輕人,往往感到被社會邊緣化,缺乏與他人交流和互動的機會。這種孤立感加劇了心理問題的產生,使得抑鬱和焦慮成為普遍現象。

更值得關注的是,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個體,也對家庭和社區產生了連鎖反應。許多家庭因失業問題而產生矛盾,甚至破裂,而社區的凝聚力也因缺乏年輕人的參與而逐漸削弱。

當心理危機擴散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的不穩定性將顯著上升。年輕人的絕望可能轉化為憤怒,而這種憤怒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如示威遊行甚至暴力衝突。這些現象不僅威脅社會的安全,也進一步削弱了社會的活力。

全球比較與啟示

相比於自由市場經濟國家,中國的青年失業現象具有更深的制度根源。在許多發達國家,失業問題雖然嚴重,但往往是短期的,並且通過市場調節能夠逐步恢復。然而,中國的失業問題則是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表明,制度改革和法治建設是解決失業問題的關鍵。通過開放市場、促進創新和保護勞動者權益,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並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

此外,教育體系的改革和職業培訓的強化,也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技術的進步雖然帶來了一些工種的消失,但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通過靈活的政策應對,可以有效降低技術失業的風險。

最後,社會支持體系的完善是穩定就業市場的重要保障。通過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可以在經濟下行時期為失業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些經驗為中國解決青年失業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青年的未來之路

蔡霞最後指出,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而當前中國的青年失業問題則為社會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經濟政策的調整,更需要制度的深刻變革。然而,在現行體制下,指望政府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幾乎不可能。改變的動力只能來自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年輕人自身的覺醒。

在未來,中國需要打開更多的社會流動渠道,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只有當青年重新燃起希望,社會才能煥發新的活力。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