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有些統計數據無論怎麼測量 它都測不准(圖)

 2024-09-16 03: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糧食
2023年5月5日,中國江蘇省農民在收割花椰菜(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9月16日訊】最近,各地開展了很多糧食實收測產活動,這讓我想起了測不准原理。人家說的測不准,是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測准,這是客觀規律決定的無法測准。糧食產量也測不准,不過不是客觀上測不准。

讓種糧農民自己測,測得准,他沒有必要騙自己。讓一群不種糧,還要在糧食產量上求功名的人來測量,那結論一定是高於客觀值。

參與測量的,從基面到上面,以及所謂的第三方專家教授,無一不希望數據好看。這塊田的水稻是在上面政策支持下,基層貫徹落實政策下,以及專家指導有方後的結果,加之地方有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考核壓力,產量不高,天理不容。

所以,只要這個邏輯不變,測一萬年,它也會比客觀值高。只是現在由於科學的普及,不會發生過去那種畝產上萬斤的喜人局面,但水分一直都在,從未擠幹過,不是擠不干,是不想擠干。

一個農民對自家種的糧食,面積多大?產量多少?一清二楚。如果他有事沒事的逢人便說:我家糧食畝產2000斤。有這必要嗎?他也不會找媒體輪番報導糧食又增產了。他沒有這股閑得蛋疼的力氣,自己產多少糧,多了還是少了?於外人何干?

他比任何人都關心他的糧食。這群不種糧食的人,到不是真關心糧食問題,他只不過關心的是自己的職位。在我一方大地之上,雖然是你們生產糧食,但這可是我的功業啊,你的糧食產量低了,那不是說明我管理無方嗎?

你說減產,那當然可以,局部波動合情合理,不過整體還得連連增長嘛,要有大局觀,是不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古道西風冷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