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人寫錯字怎麼辦?官員靠一神奇東西解決(圖)

 2024-08-02 19: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明《王瓊事跡圖冊》之職掌十庫
明《王瓊事跡圖冊》之職掌十庫。(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現代人想要修改錯字十分簡單,只要使用橡皮擦、立可白或立可帶就可以輕易做到了。可是,古代沒有這些便利的東西,如果寫錯了字又該怎麼辦呢?實際上,古人曾在竹簡木牘上紀錄事情。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唐朝賈公彥在《周禮‧考工記疏》中載道:「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這裡其實提及漢朝雖然出現了紙筆,仍有書刀的存在。那麼,「刀筆」又是指什麼呢?實際上,「刀筆」並不是指「以刀為筆」,而是指:同時使用了「刀」,又使用了「筆」的意思。

像我們現在處理錯誤的文字時,往往只需要使用一個「刪除」鍵,就可以除掉錯誤的內容,接著再重新輸入即可。

那麼,古人寫錯了字又該怎麼辦呢?其實,一個「刪」字就說明了一切。針對「刪」,《說文解字》解釋道:「刪,從刀冊。冊,書也。」這裡所說的「冊」是竹簡、木牘的像形,至於中間的一道橫線則如同將一片片竹簡繫在一起的細繩。所以,使用刀子去掉竹簡的錯誤,也就是「刪」的本義。

因此,刀子在古代幾乎等同於現代人使用的橡皮或塗改液。

秦漢時期,民眾一般都是使用竹簡、木牌作為文獻載體,書寫工具當然就是毛筆。換言之,一些文書是竹簡和木牘製成的。由於竹簡這些物件的寬度比較狹窄,因此在發生書寫錯誤需要修改之際,就得使用刀子將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的錯字給刮除乾淨,好進一步寫上正確文字。這也是為什麼當時的文官總會隨身攜帶一把「削刀」的原因。

至於「刊」字,也關乎刀子。雖然在現代漢字用法中,我們時常將「刊」字用來表示發行的出版物或排版印刷的行為,例如「刊登」、「刊載」等詞彙,但「刊」字另有其他意思。《說文解字》解釋道:「刊,剟也,從刀乾聲。」這裡是說「刊」字是指用刀砍削之意,故衍生出了「修改」、「刪除」的含義。例如本義為「不能被修改的言論」或是「無法磨滅的言論」的「不刊之論」一詞,總被很多人錯誤使用,被誤會成是「不能刊登的言論」。

根據外國中文媒體報導,2000年7月,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南角,發現一個大型陪葬坑。歷經一年多的發掘,驚喜發現那裡竟是考古學家們苦苦尋找的「秦王朝的中央機構」之一。

特別的是,從那裡出土的兵馬俑,有一類稱為「文官俑」,是秦朝時期的文官形象。這些「文官俑」的右腋下都掛著模擬的陶削(用來刮掉竹簡上的字的削刀)和裡面放置了「砥石(磨刀石)」的長方形袋囊。那些削刀是專門用來刮去簡牘上的錯字,砥石則是用來磨製變鈍的削刀。至於俑的左臂肘跟腰部間都有一圓孔,理應是夾著一些竹簡等等物件。

由於過去從未發現過這種形制的秦俑,而這些出土的文官俑都是雙手籠於袖中,做立姿態,看上整體都是畢恭畢敬、一副隨時待命的模樣。這些「文官俑」應該是早期的「公務員」,當皇上下了什麼樣的旨意,他們就會立刻拿起竹簡與筆,趕快記載起來,如若寫錯了字,則馬上拿起「削刀」將錯字刮掉重寫。

正因如此,這些文官又被稱為「刀筆吏」。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