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牌匾為何常有漢字錯誤?專家曝真相(圖)

 2024-06-24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故宮中和殿匾額上的「允執厥中」四字,是由乾隆皇帝御筆所題寫的。
故宮中和殿匾額上的「允執厥中」四字,是由乾隆御筆所題寫的。(圖片來源:Shizhao/維基百科)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現今的漢字是歷經長時間的演化所成,因此許多現在看起來是錯誤的寫法,在古代反倒可能是正確的。舉例來說,許多人在參觀名勝古蹟時,驚訝的發現,由古人書寫的牌匾居然存在諸多錯字,不是多一點,就是少一撇,難道古人都沒有發現,都不想要把錯誤的漢字改正過來嗎?

根據媒體報導,位在江蘇省揚州的大明寺有一塊寫有「風流宛在」的匾額,上頭的「流」字就少了一點,反而是「在」字多了一點。任誰看了,都覺得是字寫錯了;位在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中的「避」字,則是在「辛」上多了一橫……這些都還不是孤例。

只是,為什麼古人這麼常寫錯字呢?其實,這些漢字的寫法在古代可能都是正確的,並非寫錯,只是隨著字體的演變,現在的人才會對這些漢字的寫法越來越感到陌生,甚至認為是古人寫錯字了。

有陸媒報導,不少人在知道古代牌匾上出現了許多錯字後,開始去相信傳聞,認為古人之所以寫錯字是別有用心,例如,由清朝兩江總督劉坤所寫的「風流宛在」的「流」字,之所以頂上少了一點、「在」字之所以旁邊多了一點,主要用意跟謠傳所說的——「在勸人『少點風流,多點實在』」吻合。但是,漢字演變成現在的模樣,實際上是因為中間歷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變化,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將錯就錯的結果。換言之,有時候我們看見古人寫出來的「錯字」,反倒才是正確的,是那個漢字較早的模樣。例如,古人會將「明」字中的「日」寫成目字旁,成為「眀」字,這就是漢代石經裡的正宗寫法。可是,後人偏偏杜撰說,跟明朝國運有關或關乎清代文字獄,故而將「明」字中加上一橫。

像「流」字最早出現於金文上,在隸書、楷書等等後來出現的書寫字體中,存在著加點或不加點的寫法,像東晉著名的書法家、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就偏好不加點的書寫方法。至於在其作品《蘭亭序》內所出現的兩個「流」字,都是沒有加點的;像隋末唐初書法家歐陽詢在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中,所出現的五個「流」字,同樣是沒有點的。不過,加了點的「在」字,在古代的碑帖中卻是十分常見的寫法。

總而言之,古人書法中的錯字,實際上是有一部分是所謂的「俗體」,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如若有文人名士書寫過那些俗字,後人就會更喜歡使用那些俗字,盼藉此昭顯自身的古文字功底深厚。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