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樓市保衛戰兩個月:效果如何?(圖)
【看中國2024年7月29日訊】2002年11月,剛上任的香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推出九條救樓市的措施,被稱為「孫九招」,打頭的第一條就是:暫停土地拍賣,開發商只能勾地,但勾地也要暫停一年。
當時的香港樓市,很像現在的上海樓市。
1998年,香港樓市開始下跌,當年跌掉了30%;2000年,又跌了20%;2002年,又跌了10%。然後,就是孫明揚臨危受命,董建華給他的命令是,「要讓房價穩中有升」——說白了,只有漲價才能救房地產。
「孫九招」立竿見影,香港房價馬上逐步攀升,更是拉開了香港樓市連漲20年的上漲大趨勢。
香港領導們從此也學到了:想要房價漲,就要控制供地。
一
「讓房價穩中有升」這種政治不正確的話,內地的各級政府是斷不會公開說的,但很多卻都在默默做這件事。最明顯的就是上海。
半個月前,楊浦新地王誕生了;十天之後,小米退掉的上海總部地塊將公開拍賣,已經取消土地限價的上海,又為其設置了封頂價。如果按照最高限價成交,未來新房可能會賣到每平米17萬元,比目前其周邊新房高出3萬多元。
用豪宅來托樓市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今年上半年,3000萬以上的新房,上海成交了1544套,北京成交了386套,上海是北京的4倍,甚至全國其他城市所有的成交套數加起來:還不到上海的一半。
總價5000萬元以上住宅,上海更是翻了4倍。合肥成交一套5000萬的二手房,全城中介都在轉發喜報,而在上海很多中介的眼中,5000萬才算摸到了豪宅的邊。
上海的豪宅成交旺盛,是因為今年市場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產品結構:超高層豪宅+風貌別墅。
這些項目都佔據了上海最好的位置,從外灘到北外灘,從新天地到建國西路;單價也基本上都在25萬/平米以內,起步價就是4000萬。今年,全國的銷冠順昌玖裡,就是這樣一個產品,中海僅僅把超高層的兩棟樓拿出來,就成了全國銷管。
沒多久,均價29.8萬、總價7000萬起的順昌玖裡49套別墅,悄無聲息地開盤,馬上就售罄了。普通人連個準確的戶型圖都看不到。
超高層豪宅+風貌別墅項目的容積率,往往在4以上,這其實並不是一個舒適的產品。普通的住宅小區,超過3就已經不太宜居了。
為了平衡容積率,往往還配有一個超高層的住宅,即便這樣,風貌別墅的容積率也大於一般的聯排別墅,面寬窄、樓間距近,甚至有人將其稱之為:握手樓。比如,現在上海地產從業者都在翹首以盼的翠湖天地6期,就是由180米的超高層住宅地塊和低密度住宅組成,前者容積率5.3後者1.4,即便勻下來,容積率也接近4了。但它滿足了富人對核心資產的想像,宇宙中心,有天有地,自由自在,於是,這種介於上海洋房與聯排別墅間的風貌別墅,一躍上了上海房地產的鄙視鏈頂端,成為了政府和開發商的金鑰匙。
接下來,就是風貌別墅的供應潮了。僅僅在黃浦區,就有12個超高層豪宅在售或等待上市,那些99米的擦邊項目,甚至都不算在內。他們普遍還都配有風貌別墅。
粗略算下,未來幾年,上海將供應超過一萬套風貌別墅。別忘了,2015年至2023年,黃浦區總共只推出了6060套新房。
上海保衛戰,是一定要打贏的。
二
風貌別墅的地,大多數都是勾來的。
順昌玖裡腳下的地塊,原名是建國東路67-71街坊歷史風貌保護地塊。這塊地其實2003年就開始動遷了,當時還屬於盧灣區。拆遷工作很難進行,直到2020年7月,因為串標而被禁止在上海拿地的中海,才接手了房屋徵收及後續開發工作,當時中海決定在這裡投600億。
兩年後,中海因為感覺壓力巨大,又把其中幾塊地還給了上海的國企。
沒錯,風貌別墅這樣的優質地塊,也越來越多集中在上海本土國企手中,由他們向市場進行分配。
海玥黃浦灣背後的上海建工,露香園背後的上海城投,上海南房集團等。這些地塊大多是早期就預定拆遷的,有些地塊甚至動遷都完成了,但一直由於規劃沒確定不能拆遷。
上海本土國企雖然有拆遷能力,但是開發能力不足以支撐,只能引入經過市場驗證的開發商,來共同開發風貌別墅。比如,露香園雲宸地塊幾年前拍賣時,只有上海城投控股和上海建工聯合體出價;中糧北外灘壹號腳下的地塊,是大悅城與虹口區簽訂了戰略合作的一部分。在大悅城前,該地塊是由由北外灘集團旗下的公司通過協議方式獲得。
海玥黃浦灣、萬科高福裡項目也是協議出讓,說白了就是:勾地。
這些地塊對於開發商的要求很高,以豫園股份和螞蟻金服福佑地塊為例,要求開發商有風貌保護經驗、運營能力、區域貢獻要求、經濟實力。主導遴選的是黃浦區招商洽談小組,由黃浦區金融辦牽頭,區商務委、區文化旅遊局、區規劃資源局都是組員。
這些要求,也只有本土國企符合。
三
上海救市,已經整整兩個月了。「527」新政的效果,在二手房市場慢慢消退。
6月裡的30天,上海平均每天可以成交879套二手房;而七月,上海平均每天成交643套二手房,降幅已經到了:27%。
上海已經是目前全中國最好的房地產市場了,沒有之一。
但這一輪熱點都在豪宅新房。上海的二手房價格並沒有拉動,甚至在爭相出貨的過程中,二手房的價格還在逐步走低。
上海的豪宅和剛需,已經完全是兩個割裂的市場。從剛需到改善,再到豪宅的置換鏈條,已經徹底被打斷,至今沒有恢復的跡象。
上海傳統的置換鏈條有兩條:一條是以環滬為起點,江浙的滬漂年輕人,賣掉自家嘉興、湖州,甚至寧波無錫的房子,掏出六個錢包到上海外環置業,然後外環走向中環,中環走向內環;另一條是以市中心老破小為起點,賣掉一套300萬的老破小,到五大新城去買一套地鐵三房,而房東以此為契機,開始進一步改善。但現在,上海的二手房庫存,目前還在20萬套掛牌量的高位橫盤。無論是環滬還是上海老破小,跌得都太狠了。
除非成為小區房價最低的那套房,不然去化依然是困難。尤其是環滬,那些賣不掉的房子,困住了太多年輕家庭,哪怕527新政已經給了他們上海的房票。
三個月前,筆者曾說過:這場房地產保衛戰,上海無疑是最好的戰場。
2024年上半年,上海招拍挂成交土地416億元,比去年同期還少一百多億。情勢所逼,上海土地市場,已經悄然從招拍挂走向勾地模式。
這是市場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香港的孫九招。勾地模式,當然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土地市場的衝擊,不會賤賣土地,甚至可以保證房價一直居於高位。但勾地模式帶來的更大影響,就是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大開發商手中,香港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這些年的改革和調控,不正是為了擺脫香港模式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