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財稅改革遮遮掩掩 習近平看賬本愁眉不展(圖)


習近平看賬本愁眉不展。(圖片來源: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官媒和黨報紛紛高唱讚歌,強調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指揮」和「部署」之下,會議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外界對這次三中全會並不抱太大希望,認為會議結束時的公報可能包含一貫的「高大上」的目標,以突顯中共的「偉光正」,但是,幾乎不可能提供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

不過,地方政府卻期盼著能在財政和稅收方面「改革」,中央財政松鬆手,讓地方財政多些收入,不然「緊日子」太難過了。

地方政府過「緊日子」 財稅改革杯水車薪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日前發表要求各地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文章,敦促各地政府將「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作為每季度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情況評估的重要因素。聲稱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堅持精打細算過緊日子,圍繞當好「金運算元」、管住「一攬子」、防止「開口子」等。並且強調,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也是緩解當前財政收支矛盾的客觀需要。

隨後蘇州市政府對黨報習慣過「緊日子」的呼籲作出實質性回應,江蘇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蘇州市深化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公務車未滿10年不報廢、閑置房產要拍賣等。

要知道蘇州可是有全國最強地級市的稱號,今年1月30日,2023年蘇州市經濟運行數據出爐,蘇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53.4億元(人民幣,下同)。這個數字與山西省和內蒙古等省份的經濟總量差不多。

蘇州都要過「緊日子」了,其它省份和地級市的財政狀態就更堪憂,所以,地方政府亟需增加財源。

本次三中全會最有可能改變政策的是消費稅,在中國四大稅種中,消費稅是唯一尚未實行中央和地方共享的稅種,因此在新一輪改革中受到關註:擴大徵收範圍、後移徵收環節、稅金下撥地方政府是未來消費稅改革的三大看點。

消費稅是以消費品的流轉額作為徵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中共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消費稅收入規模達1.6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整體稅收比重的8.9%,規模和佔比僅次於增值稅(38.3%)和企業所得稅(22.7%)。在中國,消費稅主要在生產環節,由生產方向所在地稅務機關繳納,收入完全歸屬於中央財政。

消費稅自1994年在中國首次登臺以來,消費稅經歷了多次調整,包括2006年消費稅制度改革、2008年成品油稅費改革、以及2014年稅目和稅率調整等。

不過,這點兒財源對地方政府來說是杯水車薪,因為債務壓頂。

截至2024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42.38萬億元。並且,更嚴重的是大量的隱性債務。

目前,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規模沒有準確數字,主要通過融資平臺等非官方渠道舉借,沒有納入官方統計體系,大部分機構預測在50萬億-70萬億元左右。

按照地方融資平臺平均負債成本5%-6%計算,地方政府每年需要為隱性債務支付利息超過3萬億元,佔地方政府預算收入的30%以上。在過去,土地財政對隱性債務形成有力支持,債務風險不明顯。近幾年,受房地產危機爆發的影響,作為重要還款來源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使得地方財政資金吃緊,債務風險暴露。

過去地方政府財政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從近年來的趨勢看,土地財政收入持續下滑。2023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約5.8萬億元,比上一年下降約14%。2022年地方政府賣地收入約6.7萬億元,比上一年減少約2萬億元,降幅高達23%。

財政收入四本賬 習近平愁眉不展

中國經濟下滑,房地產危機、通貨緊縮加劇、地方政府債務日益嚴重,這些都是難解之題。並且中共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打擊外資,對內嚴控金融及數據流動。一切跡象都表明中共在倒行逆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總加速師及助手們都努力在想保住中共政權,後果就是要閉關鎖國。同時,中共體制內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了。

中國大陸流行一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或是習近平內心真實寫照,對外「大撒幣」買通外國政府官員和企業,對內拉攏軍方、太子黨和紅色後代、對付百姓的「維穩」等等都需要錢。

特別是隨著習近平越來越集權,不像以前,各派系從上到下都有不同的隊伍,現在各地方官員一眼可以看到晉升的天花板,和「習派」無關聯的就沒有晉升希望。並且近年中央上收財權,如果再沒錢刺激地方積極性,那麼地方官員就會擺爛、躺平,懶政、怠政不作為。因此,時有傳出地方財政支撐的公交等事業單位發生停擺的事件。

中共財政收入有四個賬本,按收入規模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全體中國人創造財富並且要繳納大量名目多而又模糊的稅。

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組成,即地方政府賣地收入佔比最高。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包括醫保及養老金在內組成的,即老百姓的救命錢和養老金,算成了中共的收入。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收入項目包括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產出售收入、公共財政預算轉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收入。其重要的一項功能是用於調入一般公共預算,例如,國有企業的利潤和投資收益等,用來補充中央財政。

此前的「清零」防疫政策清空了財政,特別是地方政府在「十個鍋子九個蓋子」的遊戲中,已經難以為繼。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稅收,一部分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還有一部分就是賣地收入(國有土地出讓金)。

目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只到省一級,由於疫情等因素導致經濟增速減緩,省級收入在減少,向地級市轉移支付的能力也在減弱。

大權在握的習近平已經開始了第三個任期,但「緊日子」不是鬧著玩的,沒錢誰聽他的呢?站在中共這艘千瘡百孔、即將覆沒的破船上,還試圖開啟中共新一百年的征程?

過去的十年間,習近平不斷提出大項目、大戰略並「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從「十萬億晶元工程」到「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等等,這些項目既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決策,更沒有切實有效的監督管理,投入了巨量的資金,要麼後繼乏力、要麼腐敗叢生,成為一個個「爛尾」工程。例如,2020年10月1日,中國官媒《瞭望》新聞週刊發文稱,「6個百億級半導體大項目先後停擺,業界擔憂,造芯熱引發爛尾潮,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再加上之前中共黨魁江澤民揮霍無度造成國庫空虛,習近平愁眉難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任重道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