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政治(圖片來源:自由亞州電臺 /粵語組製圖)
【看中國2024年7月6日訊】香港的「由治及興」講了兩年有多,依然只聞樓梯響,但總不見特區政府有何深入檢討,反而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近日提出的治港宣言,雖然口號連篇,卻有助瞭解問題的關鍵。
鄭雁雄提出成敗關鍵在於「六變、六不變、六守住」,大家務必準確把握,香港才能成功。從另一角度看,不啻是承認「由治及興」仍未見效,否則的話,他只須強調繼續固守現狀,又何須鄭重呼籲各人確保達到「變與不變」的各大目標呢?
言下之意,不該變的變了,該變的又不變,才造成「由治及興」走了兩年多,仍然無法讓香港重拾繁榮景象。例如鄭雁雄認為六個不變,包括「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法治和營商環境、民主自由、生活方式、國際化等。他雖然沒有逐項分析下去,但其意思清楚不過,香港失去昔日光輝,是由於這些基本面出現變化。
同樣,他強調需要謀求改變的「六變」,包括中央加強挺港、「完善」後的民主、確保國家安全、提升特區管治、改善經濟民生、擴大國際影響等,不管哪個方面做得不好,還是全部都有不足,在他看來,都是導致香港停滯不前的原因,否則香港已經走上「由治及興」的金光大道。
口號政治難解決香港政經問題
鄭雁雄自承不足,還設定「三個六」(「六變、六不變、六守住」)作為努力目標,無疑是其志可嘉,他列出的各點要求甚至比起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實現「由治及興」的五項條件更清晰具體,但始終都離不開口號政治的侷限,既難以指引香港政經制度的轉型,也對解決具體問題幫助不大。
口號政治其實是命令政治,發言者以其不容挑戰的政治權威,提出各項要求或條件,號召下屬及人民跟從。不論毛澤東晚年訂立的「三要三不要」,80年代初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江澤民年代對兩岸統一提出「江八點」,近年夏寶龍要求香港做到的「五個需要」、「六個希望」,以至鄭雁雄今次提出「三個六」,都是沒有討論餘地的號令。
不過,儘管政治號令清楚,卻沒有附上實現的方法,因此上級提出目標,下級不一定能交出結果。例如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需要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外國勢力認同香港的特殊地位,但眼下香港形格勢禁,國家安全考慮優先,對美國加強戒備,加上一些特區官員被美國制裁而無法直接交往,而北京七年前宣布《中英聯合聲明》成為歷史文件,當遇上具體問題,例如美國打算取消香港駐美經貿辦事處,香港當局可為之事不多,到時無法守住香港的國際地位,不知可以怪誰?
除了國際地位難保,「六不變」之中法治和民主自由也飽受挑戰。香港的人權表現近年受到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批評,這裡不贅。單是公開表達反對政府的集體行動也近乎絕跡,已足以令人質疑香港自由變質,而「完善」後的選舉制度,只限政府批核的「愛國者」參選,更違反國際人權規範,全面牴觸普及而平等參與選舉的基本原則。近日更有法官在立法會初選案量刑的聆訊時,表示關心政府會否因為判刑太輕而提出上訴,令人擔心法官的裁決是基於政治多於司法考量。鄭雁雄認真看待「六不變」的話,何不要求特區當局問責?
口號治港說好香港故事 迴避事實批評
當然不會,因為口號中的「民主自由、法治」另有所指,如今放在「六不變」當中,不外是迎抗兩位國際重量級人物對香港的嚴厲批評,一位是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批評香港失去高度自治,另一位是英國前最高法院法官岑耀信勛爵(Lord Sumption)則指出香港法治自由民主同告倒退。
鄭雁雄打出政治口號,強調高度自治、民主自由、法治都屬於「六不變」,目的是表明態度及政治定調,以示官方從無動機改變這些基本原則,彷彿批評者看到香港的種種轉變,並不代表北京改變原則了。因此,今次宣示立場,並非要與批評者敍事說理辯明是非,而是分庭抗禮,用官方動機迴避基於事實的批評,以政治聲量蓋過公開說理。
如此口號政治並不務實,欠缺行動計畫邁向指定目標,做不好則唯下屬是問,更且害怕對敵亮劍,不敢碰觸批評者每點指責,只求信不信由你,試問又如何可以對外說好香港故事,對內凝聚人心「由治及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