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鄧小平香港公開保證 全是一派胡言(組圖)
七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2019年香港民陣舉行反送中大遊行,有103萬港人上街,超過2003年的七一遊行人數。(圖片來源:看中國攝影圖 周秀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每年的7月1日是紀念「香港主權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的日子,又稱「香港回歸」、「香港九七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事緣於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即大英帝國,簡稱英國)兩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0時0分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縮寫為HKSAR)成立,結束了香港被英國政府統治近153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香港基本法》〈「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人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首長」,按照《香港基本法》來管治香港。每年的7月1日列為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從1997年7月1日起,每年七一當日都有遊行示威,提出與自由、民主、民生有關的訴求,尤其是於2003年7月1日,50萬名香港市民為了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為《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最終迫令政府收回草案,此後,每年7月1日都有與自由、民主、民生有關訴求的遊行,已經形成了慣例,稱為「香港七一遊行」。


2018年香港七一大遊行。( 圖片來源:看中國攝影圖 鐘靈 誠進)

香港的遠古

據考古發現,香港這個地方在39,000年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居住,它經歷了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和公元前2千年至公元前1千年的「青銅器時代」,直至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33年,秦朝南征百越,設置「南海郡」,把香港納入了秦朝的版圖。

香港的開埠時期是屬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說的主要是廣東話,書寫的是中文正體字。

割讓香港島

1811年,林則徐擔任欽差大臣,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迫使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充公了的鴉片集中在廣東省虎門銷毀,英國認為經商利益嚴重受損,清廷不接受不平等的貿易條約,中、英雙方談判失敗,於1839年9月4日(即道光19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林則徐遭撤職。1841年1月20日,清廷不敵,與英方簽訂《穿鼻草條約》(the Convention of Chuanbi),將「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割讓給英國,6日後,即1月26日,英國海軍在水坑口登陸,升上英國國旗,「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國屬土。穿鼻草是當時中國珠江口的一個炮臺,也叫「穿鼻草炮臺」,於1841年1月7日被英軍攻佔,清廷被迫議和。

割讓九龍半島

1842年8月29日,清廷與英方簽訂《南京條約》(the Treaty of Nanking),清廷進一步開放通商港口給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但是,英國仍然未能打開中國市場,因為中國本土的產品能夠自給自足,致使英國的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不能賺取到豐厚的利潤,英國企圖再一次擴充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另一方面,於1844年10月24日,清廷和法國簽訂《黃埔條約》(the Treaty of Whampoa),這個不平等條約要求清廷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並且容許法國有停泊軍艦在這五個通商口岸等權利,之後,法國再欺壓下來,不滿意《黃埔條約》中關於只在通商港口建立天主教教堂和墳地,不能讓法國人深入中國內地傳教,以擴大法國在中國的影響力。1856年10月8日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企圖在積弱的大清政權中謀取更大的利益,引發「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亦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清廷戰敗,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the Treaty of Peking),將「九龍半島」(the Kowloon Peninsular)界限街以南的地段割讓給英國。「界限街」就是中、英在九龍半島管轄的分界線,因而將這一條街道稱為「界限街」。

租借新界

1894年8月1日至1895年4月17日,中日爆發「甲午戰爭」(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清朝戰敗求和,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the Treaty of Má-Kuan),「馬關」即是現今的日本山口縣下關市。德國、法國、俄國等國家乘勢向積弱的清朝提出租地的要求。英國託辭要防衛香港,必須取得「九龍半島」以北的地方的控制權,於1896年6月9日,英國政府在北京和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清廷同意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之間的地域和235個「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鄰近的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直至1997年6月30日,這段「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租借土地定名為「新界」(the New Territories),「新界」即是「新的地界」。

九龍城寨問題

根據《馬關條約》,清朝仍然可以保留「九龍半島」內「九龍城寨」的管治權,清朝的軍隊有權使用「九龍城碼頭」上岸進入「九龍城寨」以行使管治權。1899年12月27日,英女皇會同「英國樞密院」議決撤銷這項條款,英國政府單方面宣布接管「九龍城寨」,以求達到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

香港淪陷

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侵華時期」。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隊從深圳南下進攻香港,英軍寡不敵眾,加上軍備落後,邊戰邊退,逐步被逼撤離新界和九龍,退守香港島,與「香港義勇軍」共同苦戰一個星期後,終於在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宣布投降,香港淪陷,進入黑暗的「香港日治時期」,日本共佔領了香港「3年零8個月」,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之後,英國繼續管治香港,直至1997年6月30日。

中英談判

1942年10月28日,香港還在「日治時期」,「重慶國民政府」與英國談判,要求英國政府交還香港給「國民政府」。英國不答應,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認為,根據1842年《南京條約》,香港已經永久割讓給英國,又根據1860年《北京條約》,北至界限街的「九龍半島」連同「昂船洲」亦已經永久割讓給英國,當時,「國民政府」迫於形勢比人弱的關係,唯有退讓,只能在1943年1月11日在重慶簽署的《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歷史稱為《中英新約》,在《中英新約》中發出照會,對「新界租借地」一事「保留日後重行提請討論此問題之權利。」「國民政府」聲稱一概不會承認清朝所簽訂下的不平等條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會隨時收回香港,將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國際自由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香港回歸」的問題曾經引起過國際間的討論,但是,因為「國共內戰」激烈,「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兩個政權無暇兼顧。英國亦希望保持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軍事基地和商業中心的地位。故此,「香港回歸」的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國際會議上從來沒有提出過,英國仍然繼續管治著香港,直至1997年6月30日。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表明不承認英方對香港的主權,但是,中共政府向英國政府表明暫時不會收回香港。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之唯一合法政權,但是,同時,英國會使用任何軍事行動包括使用核武來阻止中共政府武力收回香港。1952年10月,「香港總督」葛量洪計畫在香港推行民主政制改革,受到中共政權強烈的反對,認為英國政府意圖搞「香港自治」或者「港獨」,英國亦重視本身的利益,不願意開罪中共,造成香港在港英政權之下,民主進程緩慢。

1972年3月10日,中共在「第27屆聯合國大會」上重申「香港、澳門屬於不平等條約的結果」,「解決香港、澳門問題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不屬於殖民地範疇」,「在未解決之前維持現狀」。同年11月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香港和澳門不屬於殖民地範疇的決議,香港和澳門是中國主權問題,聯合國和其他國家無權干涉,由中國和英國、葡萄牙通過談判去解決,令香港和澳門無法以殖民地身份獨立、改革社會制度和推進民主,變相幫助中共政權能夠順利收回香港和澳門的主權。

麥理浩爵士於1971年11月19日至1982年5月8日擔任香港總督,是他首先提出中英雙方要為香港前途作外交上的接觸。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舉行會談,戴卓爾夫人堅持《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是有效的國際條約,並提出將香港的主權和治權分拆開,「以主權換治權」,香港的主權交還回給中共政府,而讓英國在1997年之後繼續管治香港,但是,鄧小平表明主權和治權都沒有妥協的餘地,中共堅決會在1997年之後「收回香港的主權」。英國政府明白到《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1997年6月30日屆滿,根據條例,英國政府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擁有「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之間的地域和235個「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鄰近的島嶼,這樣一來,英國政府喪失了整個香港90%的土地擁有權,餘下10%的土地亦難以運作。另一方面,鄧小平已經堅決要「收回香港的主權」,並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構思,同樣政策亦會在澳門實行,就是「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同時,鄧小平亦希望用這個辦法去解決臺灣問題。「中華民國」政府表示一概不承認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有關香港的所有協議,「中華民國」政府擁有《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正本,「中華民國」才是主權國。至於香港人的立場,根據「香港革新會」1982年3月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80%香港人希望繼續由英國管治。

1983年7月12日起,中英雙方進行了多次會談。英方一直提出「以主權換治權」,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共政府,然後讓英國在1997年之後繼續管治香港,而中方仍堅持在1997年之後收回香港的主權和在香港行使治權,談判一直僵持不下。在香港前途未明朗之下,在鄧小平宣稱必須收回香港,於1997年7月1日,「解放軍」就會開進香港的論調之下,1984年9月16日的一個星期內,港元「插水」,由1美元兌7.9港元下調至9.6港元的歷史性低位,「恆生指數」大幅下跌至780點而導致股災,英資撤離香港,樓價、地價下跌,移民潮湧現,通貨膨脹劇烈,市面上出現搶購糧食等等不穩定的現象,促使「港英政府」在1983年10月15日起實施「聯繫匯率」,以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鉤,以維繫港元的穩定性。


回頭看鄧小平的公開保證,中共全是一派胡言 。圖為1984年底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中英聯合聲明

1984年4月20日,英方礙於形勢險要,終於讓步,英國主動放棄1997年7月1日以後在香港行使主權和治權。同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公開交待:「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而不是去幹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我們的政策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同年10月3日,鄧小平再公開保證,說:「《聯合聲明》確定的內容肯定是不會變的。」「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我們在協議中說五十年不變,就是五十年不變,我們這一代不會變,下一代也不會變。」「港人治港不會變,由香港人推選出來管理香港的人。」「臺灣在香港的機構仍然可以存在,他們可以宣傳「三民主義」,也可以罵共產黨。」

1985年5月27日,由香港前殖民地宗主國英國代香港人向中共政府協商出《中英聯合聲明》。《中英聯合聲明》確定英國政府於1997年6月30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英聯合聲明》列明瞭三項「基本方針」就是:一、香港擁有「高度自治權、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二、確保「社會、經濟制度不變和生活方式不變」和「人身、言論、宗教信仰、出版、通信、選擇職業、學術研究、遷徙、旅行、集會、結社和罷工」等權利和自由,這些「基本方針」「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方針」已經列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加以規定。

從選曲中反思

我每一次選取的樂曲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希望藉著這些選曲讓讀者朋友瞭解有關的哲理或者文化。本文我們就試圖從選曲中去素描一下香港戰後樂壇的發展,從而瞭解香港文化的變遷和香港人心的背向。請讀者朋友藉介紹去聆聽所介紹的樂曲,看看有沒有引發同感。

《紅燭淚》

第一首音樂是由紅線女主唱唐滌生的《紅燭淚》。

1949年,中國共產黨侵奪得中國大陸政權。在1950年代,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為了逃避共產黨的統治,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始終是華人社會,又是一個講廣東話的地方,看大戲、聽粵曲就成了普羅市民的娛樂。

《紅燭淚》是紅極一時的編劇家唐滌生在1954年為當時紅極一時的花旦紅線女所編撰的,《紅燭淚》亦紅極一時。「身如柳絮隨風擺,歷劫滄桑無聊賴」正好講出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人民的心聲。

「Lies」

第二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主唱的「Lies」(《謊言》。

由於香港由英國政府統治,中西文化交流影響之下,西方流行音樂在1960年代開始興起,當年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以唱英文歌曲為主,首推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隊(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

歌詞弦外之音是「你說你是真誠的,我就依靠了你,誰知…?」在此提點一句:從政者一定要有誠信,不能失信於民,其實做人也不是一樣嗎?不能人言無信。

《分飛燕》

第三首歌曲是由來自星馬的女歌手麗莎和來自星洲的男歌手呂達合唱的《分飛燕》。

到了1970年代,香港的流行樂壇發展蓬勃,東南亞的歌手亦紛紛來港獻藝。說句真心話:與中國共產黨「分飛」應該是很多香港人或甚至中國人的願望。

《半斤八兩》

第四首歌曲是由許冠傑主唱的《半斤八兩》。

1970至80年代,個人風格且能獨當一面的粵語歌手輩出,佔據流行音樂樂壇的主導地位。許冠傑《半斤八兩》就唱到街知巷聞,被認為唱出了「打工仔」的心聲。

再說一句,其實,雞蛋與高牆又怎樣能「半斤八兩」呢?「最弊波士郁D發威,癲過雞,一味喺處系唔系亂嚟吠,塊面拿起惡睇,扭下計,你就認真開胃,個種辛苦折墮講出嚇鬼,死俾你睇,咪話冇乜所謂。」

《一人有一個夢想》

第五首歌曲是由黎瑞恩主唱的《一人有一個夢想》。

1990年代,「卡啦OK」盛極一時,《一人有一個夢想》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歌曲,亦是很多喜歡唱歌的人的「飲歌」。

「一人有一個夢想,再次編織心中的幻想」,香港人的夢想一定是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人一票選特首」。

《我的驕傲》

第六首歌曲是由容祖兒主唱《我的驕傲》。

踏入2000年代,女歌星較為吃香,容祖兒是其中之一。

一個聲明、一個制度可以「為我改寫下半生,Believe me Ican fly,I am singing in the sky,相信我能飛翔、在天空中歌唱,即使我算神話。」香港人能走出自己的路,才能說是「我的驕傲」。

《問誰未發聲》

最後一首歌曲是由黃秋生、張敬軒、Equus樂團合唱《問誰未發聲》。

2010年代,香港市民覺醒到自由、民主是要爭取的,提倡自由、民主呼聲的歌曲就成為其中的主導。

歌詞提到:「試問誰能未覺醒?激起再難違背的那份良知和應!」為自由,為民主,大家又願意「問我心,再用我手,去為我命途力拼嗎?」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兩句諺語出於《孟子‧盡心上篇》,意思是說:如果不做官,就要修養好自己的心性;如果做了官,就要做對天下人民有利的事,不要只做利己、利黨、方便統治、方便控制而做損民、迫害、殺害人民的事。

本文留言

作者劉超祺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